习近平主席9月26日出席联合国[微博]发展峰会,他在发言中指出,国际社会应该坚持南北合作主渠道地位,深化南南合作和三方合作。他宣布,中国将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首期提供20亿美元,支持发展中国家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随后,他出席并主持由中国和联合国共同举办的南南合作圆桌会,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等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总结南南合作经验、共商合作发展大计。
本次联合国发展峰会的重要议程是正式通过2015年后发展议程,它包括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和169个具体目标。这是对2000年联合国千年峰会上通过的千年发展目标的继承和升级。千年发展目标包括消除极端贫困与饥饿、普及小学教育等8大目标。十五年来,世界在这些目标上取得了重大进展,例如极端贫困率显著下降。根据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报告,1990年发展中世界近一半的人口依靠低于一天1.25美元生活,而到2015年这一比例下降至14%。但报告也指出,仍有约8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中,忍受着饥饿的煎熬;另外,在发展中世界的城市里,估计有8.8亿多人居住在类似贫民窟的条件中。
这种状况反映出全球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根据IMF[微博]的数据,2014年,发达经济体的人口总量占全球的14.7%,GDP总额却占到43.1%;而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人口总量占85.3%,GDP总额只占56.9%。而且,发展中国家之间也存在严重的发展不平衡状况,一国之内的收入和贫富差距也很悬殊。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普遍存在,导致全球还有几亿人生活在绝对贫困之中,生活在相对贫困之中的人口数量更多。
现有国际经济体系是全球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这个体系由发达经济体主导建立,国际规则对于他们更有利,他们依靠投资、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收益维持高收入,而发展中经济体的资源(劳动力、矿产等)在全球贸易体系中长期被低估。发达经济体直接或间接地(通过世界银行[微博]等国际金融机构)给予发展中经济体援助,主要是起到维护现有国际体系的作用,对促进平衡发展并无太大帮助。这种失衡的状况是难以具有可持续性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主要原因就是全球经济失衡。
从2000年(当年联合国千年大会通过千年发展目标)到2008年,发达经济体GDP总额占比只从57.1%下降到55.3%,减少1.8个百分点;而从2008年到2014年,减少了12.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在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格局发生了被动的调整。
但发达经济体对这种调整并不抱欢迎的态度。他们还利用自己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地位,通过货币政策给全球经济带来不稳定因素(欧元区实施QE、美联储制造加息预期等),不利于发展中经济体。
全球经济秩序必须改变,走上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之路,让发展机会更加均等、发展成果惠及各方、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潜力充分释放。只有这样,2015年后发展议程才有可能取得真正有意义的进展。而全球经济秩序的改变,固然要通过南北合作实现,更要靠南南合作去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