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中信成立很早,成立于1979年。当时是邓小平倡议成立中信的,请荣毅仁牵头,主要是为了让中信到海外去融资。荣毅仁当时写了一个报告,党中央国务院很快就批准了。当时给了我们一亿人民币,5000万美元,而且一亿人民币是分三次到账。5000万的额度是自己拿人民币买美元。
中信成立以后,在中国做了几件事情,就像刚才说的南南合作和“走出去”。实际上中信是最早走出去的。中信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中信第一个在海外发债。当时,一个化纤厂建了一半没有钱了,负责人找到中信,问我们是否能在海外为他融资。后来我们就此打了个包,在日本发了企业债券。大家想一想,在上世纪80年代,一个外国人不了解的企业去发债券是很困难的。当时我们报国务院,国务院有个批示:如果中信借的债还不起,将由央行负责偿还。这就意味着一个企业用国家的信用在向海外发债。后来我们到美国也发了债,因为荣毅仁和基辛格等上层人物很熟悉,他有很多很好的个人关系,而且本人也有很好的个人魅力,所以我们很快在国外发了债,就这样中信发展起来了。到去年年底我们的总资产有13000亿,净资产达1000多亿。在30年时间里,发展是非常快的。
第二,我们是第一个在海外投资办企业的。除了中央政府解放前为了抗战需要投资办的企业,我们是大陆企业第一个在海外办企业的。我们还在香港、美国办了一些下属的子公司。
第三,我们是第一个在海外上市的企业,我们在香港有一家上市公司。在香港,我们是借壳上市。在中国,我们是第一个把自己的控股企业上市的。还有,大家大概也知道,我们在建国门有一个“巧克力”大厦。那个楼是中国第一个写字楼。很早以前,外国人就知道北京有个写字楼“巧克力”大厦。当时我们花了不到1个亿。现在我们一年房租就有几千万,上亿了。因为那个时候地很便宜,土地价格没有涨上来。所以可以说我们是第一个做房地产的企业。现在我们也成立了中信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我们现在的房地产土地储备大概排在全国第三位。另外,我们也是第一个开立咨询公司的企业,当时是为美国人,欧洲人提供一些咨询、会计等服务。所以我们创办了第一个会计事务所,第一个律师事务所。还有,我们是国内第一个发射商业卫星的企业。
可能很多人问我们。为什么会对南南合作有兴趣?从03年开始,商务部就委托中信培训外国官员,截至现在,我们已经培训了670多个人了。其中,副部长级别以上的有30多个人,司局长级别以上的有200多个人。他们来自于72个国家。我们办培训班主要是掌握国外的行情,到底到哪个国家投资比较好?这些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中国企业来投资?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培训方式?我们培训的同时会做这方面的一系列调研,所以我们对有些国家的情况是比较熟悉的。针对塞尔维亚,我们办了6期双边研修班。塞尔维亚一个部的7个部长都接受过我们的培训。而基本的主要官员,像边防局局长之类也都接受过我们的培训。实际上,很多国家的重要官员、商人、大企业老总都参加过我们的培训。
中信在发展中国家是怎么做的呢?刚才也说过,我们是一个很特殊的企业,我们通常所做的领域是在非完全竞争市场或者不完全竞争领域里,比如矿业,需要资本实力,需要政府关系;比如银行,需要门槛。而电视机之类的,我们不做。对于汽车,我们进去又退出了。像克莱斯勒,就是我们第一个引进的。大家也都知道喜来登,这也是由我们引进的。当时我们派人去美国考察,因为我们国家当时没有这样专业的酒店管理公司。我们到美国,喜来登专门租了直升机带我们去考察酒店。我们后来把我们在西安的酒店租给喜来登来管理。现在喜来登的人已经撤走了,我们也学会了,现在100%都是我们自己的了。以前是他们帮我们管理,我们给管理费。当然,酒店的价格就上升了。现在酒店的价值已经比建的时候翻了好几倍了。所以中信很关注,到底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到发展中国家去投资呢?我们可以分析一些成功的案例。
我们投资主要有三种方式:工程承包,异地投资和股权并购。那么中国企业为什么要到海外投资呢?到海外去干什么呢?我们分析了一下,有两大驱动力:第一,国内市场空间增长缓慢。大家可以看一下我们的零售业在销售额中所占的比例。我们的零售业销售额仅占GDP的30%而美国占到50-70%。他们觉得,中国人会存20万人民币却不花钱,这很不可理解。那么到底用什么来刺激呢?电视?很多家庭已经换成液晶的了;汽车?很多家庭已经有小汽车;房子?现在很多人买不起房子。那么,到底可以用什么来刺激消费呢?很多企业没有办法,想着那就转到国外吧。还有就是,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了。在国内市场,你不但要面对国内市场,而且还要面对所有跨国公司,因为国内市场已经国际化了。而国际市场也国内化了,你到国际市场,面对的依然是这些企业。竞争是非常大的。那我们能不能到一些跨国公司没有看到的市场,比如非洲,东南欧,东盟一些国家这样竞争不是很激烈的地方。还有就是政府的鼓励,国家有很多对“走出去”的鼓励措施,比如国家贷款等一系列鼓励政策鼓励我们“走出去”。我们上个月的外汇储备是19000亿,全世界第一位,70%买美国国债。为什么呢?中国企业不走出去,钱用不完。所以政府鼓励企业利用我们这么高的外汇储备率走出去。另外有些企业自有资金也比较充裕,也希望自己走出去。所以有些企业开始把眼光放在国外去了。我们再来看国外。大家都知道,中国有250大类产品,产量是世界第一位。
我可以举个例子。2004年我国的皮鞋产能是100亿双,这是经过行业统计的。外国人听了以后,一下子就惊呆了。他们问:“世界上有60亿人口,而你们中国有100亿皮鞋产能,那我们还干什么?”世界上50%的鞋是中国制造的。尽管可能牌子是意大利的,但是却是由中国制造的。昨天我问一个在中国参加培训班的波黑官员,他们国家有什么轻工产品的制造企业。他说好像都没有了。大家也可以问问非洲人,他们会告诉你,很多日用品他们都不生产了。为什么呢?被我们义乌冲垮了。每天义乌几千个集装箱发过去,都是日用品,他们就不生产了。因为他们做不过中国。一次,我带一个泰国代表团考察义乌,他参观完以后对我说;“崔先生,我回国以后马上告诉我们总理,以后家电产品我们都不生产了。”他说在义乌,一个咖啡壶卖几十块人民币,他们加工一个,却需要20美金。到义乌以后,他看到卖衬衣是用秤来称着卖,他觉得不可理解:卖衬衣应该一件一件卖,怎么能用秤来称呢?那该有多大的产能呀!他们就觉得中国人太可怕了。中国是个制造大国,所以他们只能采购。越采购我们这边的规模就越大。
第二就是开放市场。非洲人不设太多的门槛,不像欧盟,会限制很多,比如,进口电视机,他们要求包装材料是可降解材料什么的。而到非洲,他们不会计较这些,只要便宜就行了。当然,我们的质量也挺好的。我们大规模的生产,便宜,而且质量挺好,所以他们就不怎么设门槛。
第三,政府也非常欢迎。他们没有资本,没有技术,不能配套,所以只能采购,采购到一定规模,他们就开始设置门槛了。就希望你把生产转移到他们国家去。他们的想法就是:采购到一定规模,就给你设置门槛,让你转移资本,如果不转移,就可能失去这个市场。这是他们的想法。我觉得这样的想法还是有一些问题的。比如说,我把电视机生产转移过去了,可当地并不能提供配套的一些设施,比如纸箱子、胶带等怎么办?他们没办法配套这些产品,而在中国,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这些都没有问题。
我国有一个批发市场是专营酒店用品的。我带老外过去看。我告诉他,想买什么这里应有尽有,只要是酒店用品。有一层专门卖碗的,什么样的碗都有,无论中餐西餐还是碟子,应有尽有。他一看,惊呆了,在中国这个地方,不出大楼,在一天之内把所能想到的东西都采购齐,这样的地方在全世界也没几个。也就是说,中国的确是一个制造业大国。我带他看了一些批发市场,比如十里河4万多平米的灯饰市场。他说,在他们国家两个商铺就够了,这里有4万多平米,中国有多少人买灯呀?但是我们看一下就会发现其实有的灯是非常贵的。因为我们市场大,就可以将产业链条设计的很长,各种消费层次都有,这也为我们走出去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我们必须得把我们的产能转出去,因为我们产能太大。鞋有那么大产能,可是中国人每年能穿多少呢?所以我们要把产能转移出去。海外政府也很欢迎,因为转移过去会为他们增加税收。
那么我们走出去的目的是什么呢?刚才我谈到了义乌市,我们捋了捋,大概有这样几个目的:第一就是补充资源。大家都知道,从上世纪开始,我们国家变成了进口国,我们的石油生产不能满足消费需求。所以我们从非洲购买石油。过几十年以后,石油的价格肯定会越来越高,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石油的利用价值越来越高。我们也有油田,但是开发成本和难度都比较大,所以我们就鼓励到海外去采油。现在中石油,中石化包括中信等,都已经到国外去采油了。当然和非洲国家合作前期我们要出钱,勘探打井我们也要出钱,前期的一系列费用都需要我们来出钱。等到采出油了,他们说要分成。这就是合作开发。中国人已经把这些都掌握的非常好了。对矿产资源,我们也采用合作开发的方式,比如中石油在哈萨克斯坦买了一块油田。哈萨克斯坦人很高兴,觉得中国买他们的油了,也买他们的气了,可是他们突然发现,中国人把油拉走了却没有留下别的。工人是中国工人,吃饭吃的是中国人自己地里种的菜,粮食也是吃中国进口的,都不用他们的,结果除了税收以外,大量留下的,是生活垃圾。他们发现要重新来谈合作问题,要求我们增加他们当地的就业等等。他们要求我们不能直接把油拉走,而要在当地炼油,因为在当地炼油办厂可以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税收。如果只是把原油拉走,当地所得到的税收很有限,而如果炼油,产生生产行为,那税收就会高很多了。所以他们对我们施加压力,当我们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要求我们在当地做深加工。
第二,很多浙江人和台湾人很早就到非洲买矿。等其他的企业再去的时候,很多矿已经被浙江人和台湾人买了。要做的话,只能通过他们的转让或者和他们合资。这样,等国有企业去的时候,其实已经晚了一步,在这里就被赚一笔。还有就是有些企业想开拓新市场。比如生产电视机的,国内竞争已经很激烈了,所以要到国外去。中国电视机出口到欧洲去有14%的关税,不说关税,就说零部件,如果出口的话也会增加很多成本。所以像海尔和一些别的企业,都在国外有生产基地。还有些企业是想出去拓展客户群,跟很多国家的港口,码头都建立合作,来更好的为全球客户服务。还有浙江的一个制鞋企业,哈衫鞋业。他们希望获得国外品牌,向下游延伸产业链。
培育品牌需要很长时间,国外有些企业被中国企业挤得已经没有发展空间了,很快面临垮台了,但是品牌还在。由于品牌的价值相对比较低,浙江的企业就并购了欧洲的一些品牌企业。一个意大利人告诉我,说意大利的一个城镇以前都是做小五金的,餐刀、餐具等。现在这个镇上基本上都是中国人了,当地镇长说,他们的镇之所以走向衰亡,是因为中国企业起来了,本地企业垮了。中国并购镇里的中小企业,并在当地建成欧洲市场的小五金的批发交易中心。这就是一些想获取专利、技术、品牌等而去国外的案例。一部分企业以降低成本为目的,通过降低成本或扩大规模来提高效率,获得互补性资产和能力。任何产品都有规模问题,当出口达到一定规模,物流成本超出标准时,企业就应该考虑转移生产基地了。如海尔在美国制造降低物流成本,联想收购IBMPC提高谈判能力等。一部分企业回避国内市场的白热化竞争。例如TCL、吉利、奇瑞;一部分企业巩固客户群,建立生产基地,将生产基地建在老顾客群所在地,如哈杉鞋业;一部分设立离岸公司,并购国内企业,从而在海外上市,如国美等民营企业。
海外投资的企业当中,最后一种占很大比例。我们看一些数据。刚才讲过,我们有19000亿的外汇储备,那我们来看看到海外投资的存量、流量。据商务部统计,2007年流量非金融类和金融类加起来已经在海外投资1000多亿了。这1000多亿中,真正的投资不足40%,也就是说投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或者合作研发的,只有40%,而60%左右,就是我刚才所说的离岸公司的情况。所以当你深入了解这些投资是到哪些国家的投资,你就会明白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都是到国外投资办实业。我们看流量可以看出,从2005年开始增长非常快,这些增长最快的,都是为了上市,而不是为了投资。从全球分布可以看出,投资中67.2%是在亚洲,在香港等地,共达到900多亿,其实是我们的民营工业把钱转移出去了。
从国家和地区来看,我们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不是十分理想。五年之后,这一现象可能会有所改变。从2007年末整个投资存量的行业分布可以看出投资比较多的是采矿业,零售业,采购,物流等。而制造业,所占比例很小。可以看出,我们的海外投资并没有把真正的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中国在海外投资最大的企业有中石油等石油产业和远洋等轮船运输业等,前20位基本上都是国有企业。通过比较分析,会发现我们对国外的投资比发达国家少很多,他们是真正的资本运作,我们在结构上不能和他们比。俄罗斯主要是国有企业的并购,因为他们的国有企业有资金,就并购了很多大型的企业。那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模式变化是怎样的呢?十年以前,基本上都是代表处、办事处,做的是贸易;现在则比较丰富-绿地投资,股权并购,境外上市,设立研发中心等。从单一的贸易窗口到现在这么多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下面我们来讲几个案例分析。比如上广电,它已经国际化了,在保加利亚、巴基斯坦、美国等都有分公司和子公司。03年的时候,它响应国家“走出去”的号召,经介绍到了保加利亚。保加利亚有一家电子公司,本是一家国有企业。东欧剧变之后,国有企业纷纷垮掉了。上广电就觉得既然对方有现成的技术工人,那干脆和他们合资办厂生产电视机,面向前东欧市场。于是,两年时间里,建厂房,培训,是不挣钱的。于是,保加利亚人提出撤资。当时中方也很痛苦,是否撤资呢?甚至已经报商务部准备撤资。他们觉得这里生产电视没有市场,连纸箱子都要进口。所有东西,当地没有配套的支撑。后来有人提出等一等,看保加利亚能不能加入欧盟。到07年,保加利亚加入了欧盟,机会就来了。欧盟对我们的电子设备设了很多的门槛,比如技术壁垒,环境壁垒等。中方就发现,从上海出口电视机到欧盟,关税为14%,如果在保加利亚组装后出口到欧盟,是没有关税的。这样上广电就寻找了一个前东盟国家作为进入欧盟的入口。
刚才看了一个IT产业的案例,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个与做鞋有关的案例。八十年代的时候,温州人修鞋的很多。他们提个小包,到处给人修鞋。过了七八年以后,很少有浙江人修鞋了。干什么去了呢?他们通过修鞋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在温州建起了鞋厂。外国人问我:从修鞋到制鞋,这差别太大了吧?其实造鞋很简单。十几个人就可以。我们来看哈衫企业。哈衫企业现在在全球有8个分公司。它的前身也是国有企业,用不到10万元收购的。我们看过意大利的制鞋,十几个人,都是作坊。哈衫成立之初也一样的作坊。于是他们就找百货公司,让百货公司卖他们的鞋。那个时候,很多卖鞋的都是浙江人,温州人。为什么呢?全国如果有100亿双产能,那么有20亿双是温州产的,温州也被称为“鞋都”。后来人们发现,到外地,不论你是到一线、二线,还是三线城市,推销鞋的,都是温州人。甚至到98年我们去乌鲁木齐的时候,看到卖鞋的,我们问是哪里的,他们就说是温州。每天有10个集装箱的鞋从温州发过来,发到哈萨克斯坦去。到那个时候,温州人也发现,仅靠做鞋利润太低,要卖鞋了。
有个人很聪明,他很快就瞄准了俄罗斯市场。随即他从乌鲁木齐飞到了阿拉木图,从阿拉木图飞到了莫斯科。莫斯科有个市场,里面全是中国人。那里都是一个摊位,后面堆着鞋,前面坐着人卖鞋。俄罗斯人卖摊位。每个摊位一万美金。到98年的时候,摊位是8000美元,而进口鞋还需要关税,怎么办呢?他们就利用了俄罗斯的规定。俄罗斯规定:每个出入境的人可以带50公斤免税物品。于是,他们就找到旅行社,让旅行社帮他们带东西,这样比报关便宜,而且比较快。于是大家就看到好多俄罗斯人大包小包的扛东西。98年的时候,一双鞋到俄罗斯的成本大概是4-5美金,因为那里当时中国人很少,只有几个。而到02年的时候,中国人就已经一拥而上了,基本上在俄罗斯的中国人全是浙江人,摊位全部被浙江人垄断了,摊位从8000美金炒到了20000美金,摊位越炒越贵,可是鞋价不涨,这就出现问题了,原来一双鞋可能能挣3-4美金,到02年基本就只能挣几十美分了,一不小心就亏损了,而且俄罗斯也不安全。到03年的时候,企业就发现不能在俄罗斯做了。
到03年的时候,俄罗斯市场基本就垮了。这些人就开始转移市场,从迪拜进入非洲市场。刚开始他们琢磨,非洲人穿皮鞋吗?非洲人不是穿拖鞋吗?然后他们就到非洲去考察。看完以后他们发现非洲人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穿双拖鞋就上班了,他们也是穿皮鞋的。他们就想,为什么要通过迪拜进入非洲市场呢?于是就琢磨着直接把鞋卖到尼日利亚,卖到非洲去。于是,中国人又把在莫斯科的场面搬到了非洲。非洲市场的拖鞋,全是中国人制造的。到了非洲,只要有批发市场,基本上都是中国人。但是到04年的时候,尼日利亚开始采取措施了,规定41种商品禁止进口,其中包括哈衫的产品,说它已经卖了很多,危及到了他们的民族工业。这时他们就考虑:好不容易打开非洲市场卖了几百万双了,怎么办呢?回国,没有出路,因为国内竞争更为激烈;俄罗斯,市场没了;美国,没品牌;欧洲,也没有品牌,进不去,靠便宜是没有用的。于是,这个人咬咬牙,决定投资设厂。于是他在尼日利亚设了厂,投了几百万美元,雇了几百个人生产。然后,雇了些人去跑市场,跑遍非洲去推销鞋。于是,通过利用当地人,就发展起来了。一开始这个厂有50万双产能,现在有100万双了。现在,他们给尼日利亚每年上缴税收将近1000万美元,又雇了几百个人,如今已经成了总统的座上宾。所以,尼日利亚的部长、副部长之类的人穿的鞋,80%都是他们的鞋,因为他们的鞋已经在非洲有品牌了。他觉得做鞋的利润很低,而卖的话,流通领域是有增值的,但是谁能去引导需求呢?研发。
他02年参加鞋展的时候认识了一个意大利人,是威尔逊公司的老板。威尔逊品牌在欧洲是非常知名的。他就和这个温州人谈,说他想把公司卖了,和一个制造商联合,因为他的产品品牌效应很好。那个温州人听了以后,写了一封信说他愿意买,说虽然他的企业很小,和大企业比起来如同蚂蚁和大象,但是中国有句俗语,蚂蚁能吃大象。外国人不理解,为什么蚂蚁能吃大象呢?你能用什么杠杆把我撬起来呢?这个人看到这个温州人比较实在,就把股份转移给这个鞋业了。后来这个温州人成立了一个中心,设在温州,他的总部飘着8国国旗,他说他的鞋在世界上8个国家设有分公司和鞋厂。这样,他就成了温州第一家从不入流的企业变成的跨国公司。这个人的企业现在做的很好,在国际市场上也经营很多高端产品。温州人到法国,到德国,到意大利注册了品牌,然后回来了。别人一看,是在意大利注册的品牌,也不知道是不是意大利的名牌。很多高档服装,品牌是外国的,可是老板是中国人。这样的企业不止一家。很多浙江人都走了这样一条路,在国外注册品牌,回国来生产。当然,还是有一些不同,可以看出来。
比如好西装,大家可以比较一下,从袖子可以看出西装的好坏来。如果是翘起来的,那么是中国人做的,如果平平的,看不出来,那就是国外做的。可是,过两年,看里面也看不出来了。因为浙江人很聪明,他们会把信息反馈回总部。
我们再看汽车制造业。大家都知道长安汽车,长安也是有很高产能的,这个企业其实早在清朝就有了,当时是做枪炮的,后来做吉普。60年代长安转移到北京来。中国吉普就是由长安先做的,它是最早生产用柴油机的汽车。外国人觉得中国人把家电做成蔬菜了,很便宜了,再过十年,中国人就把汽车做成家电了。我们现在已经是一个汽车大国了。每天街上车来车往的,谁也数不清有多少。再过十年,中国的汽车工业就有可能打垮那些国家的汽车工业。我们过去靠价格,现在靠技术。再过十年,汽车可能成为我们的主要出口产品之一。
有人在发展中国家做过调查,比如说伊朗。10年前,伊朗对汽车的需求大约为4万辆,去年达到了150万辆,它拥有很大的市场。经预测,到2012年,市场需求将会达到200万辆。伊朗本国原来是没有汽车工业的,现在政府鼓励在伊朗建汽车企业。伊朗现在街上跑的车是起亚千里马,很漂亮。这款车在伊朗的价格是1.5-1.8万美元,在中国为1万美金左右。这可以看出我们的价格在伊朗还是有很好的利润空间的。
以前南斯拉夫是汽车制造业大国,到了今天,大街上跑的汽车,仿佛就是我们改革开放初期的车型。你会觉得当地房子很漂亮,可是汽车太落后了。为什么呢?因为大型的国有企业全垮了,市场被西欧占领了。长安公司的“奔奔”,我们称为“笨笨”,很小,很灵活,和QQ差不多,市场上大概卖4万多,不到5万,而伊朗人看完这个车以后,觉得大概卖1.2万美元。这说明它是很有市场的。
大家想一想,当初不论西门子,还是索尼,进入中国之前都找过中信做咨询。我们当时说有两条路:一条是找中国有实力的企业合资,第二条就是作为独资企业慢慢熬。他们也是一样,到伊朗找合资企业。伊朗第三大汽车制造商是个私营企业,将它作为一个合资战略合作伙伴,先让它买我们的整车零部件,组装,然后用长安汽车的品牌在市场上卖。卖得好就成立合资公司,到今年年底,规划产5万辆,到2012年产25万辆。到2012年的时候,长安汽车可能要过150万辆的产值了,也可能是200万辆左右。我和一汽也合作过。塞尔维亚总统说,只要一汽在他们那里建厂,塞尔维亚以后的军车都交给一汽去生产。所以我觉得汽车工业可能是我们未来走出去的一个主要行业之一。
下面我们来谈中信是怎么走出去的。委内瑞拉总统上任以后有个承诺,他问老百姓:“社会主义好还是资本主义好?”老百姓不明白他的意思。他说:“我所说的社会主义是,我这个总统给老百姓建100多万套的社会住房。”一算账,自己没这么多钱。然后他找到了中国人。他问:“中国朋友,我们要建2万套住房,中国做总承包商,电力设施,水利设施都交给你们做。”我们说可以。他们就找开发银行,提出让开发银行提供贷款,让他们把每年卖油的钱存到开发银行来还贷款。他们很聪明,拿中国人的钱和民间资源来实现社会主义。所以中信就推行了“工程换资源”的模式。当然还有一些注意事项,比如我们的优势和劣势,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讲了。希望大家听我讲完以后想一想,什么样的企业和行业能走出去?不同的行业走出去,模式绝对是不同的,不是简单的,而是要经过思考的。最好是请咨询公司,像可口可乐进中国的时候,他们当时就请咨询公司咨询怎么进中国。我想道理是一样的,一个企业在走出去的时候,一定要做大量的考察研究,要做一个很好的国际化战略的研究报告,要做到心里有数。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