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研究所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组织了第六场“中国与国际发展智库联盟”青年智汇活动,特别邀请了来自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凯斯·阿尔佛森(Keith Alverson)、那安迪(Andria Nadiradze)和杜伟三位专家,围绕气候变化背景下儿童和青年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方式进行了分享。
▲ 6月15日第六期中国与国际发展智库联盟”青年智汇现场
气候变化给全球生态系统造成了重大破坏,随之而来的代际不平等、社会不平等问题也尤为严重。新生代儿童需要面对祖辈难以想象的气候变化危机,以及一系列次生灾害,还需面对能源紧缺等发展壁垒问题。
中国始终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问题。通过可再生能源转型、清洁煤炭生产、植树造林等方式,中国努力降低能源碳密度,并增加生态碳汇的固碳储碳作用。中国主动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30年前将非化石燃料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提高20%;到2030年森林碳储量将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
尽管目前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来源国,占总排放的33%,但挪威咨询机构数据显示,中国能够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并正在逐步削减煤炭能源生产总量,2030年到2050年碳排放将下降20%。到2040年,碳排放量将减少30%。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将占中国发电总量的51%,到2050年将达78%。根据经济预测状况,随着一次能源消费的下降,中国GDP增幅逐步放缓。同时,中国人口呈现下降趋势,预计未来能源排放也会逐步下降。
然而,目前的减排速度并不能减少气候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各类人群的影响程度不同,并可能造成教育、健康等不同领域的发展问题。比如女性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数量是男性的两倍,工作人口相较于非工作人口所受的影响要小得多,儿童正是极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脆弱群体。教育方面,受极端灾害影响,教学设施遭毁坏,儿童可能丧失受教育的机会。尤其是沿海地区,学校受气候灾害影响不得不关停。气候灾害给儿童造成的身体、心理健康损害也可能进一步影响儿童上学的意愿。
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干旱和降水也给城市发展带来了重大挑战。随着年均气温的上升,中国城市死亡人数有所上升,其中一部分死亡和高温有直接联系。除高温外,洪涝灾害、热带气旋等气象灾害大规模影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广州沿海地区,每年需要花费约50亿美元资金进行灾后修复和重建。由于中国的人口和经济活动都集中在沿海地区,气旋造成的经济和社会损失更为严重。得益于丰富的灾害治理经验,中国由气候变暖造成的热相关死亡率较低,这也是中国值得分享给其他发展中国的治理经验之一。
▲ 6月15日第六期中国与国际发展智库联盟”青年智汇现场
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丧失这三重地球危机几乎使世界上所有儿童都处于危险之中。10亿儿童--占全球22亿儿童的近一半--面临着生存和成长的极端风险。由于未能正视这一代人面临的最大威胁,造成了儿童权利危机,这将危及每个儿童获得医疗保健、健康食品、安全饮用水和卫生设施、不间断学习以及免受一切形式暴力侵害的基本权利。
在此背景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制定了《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行动计划2023-2030》,旨在激励各方努力弥补全球差距,保护最弱势儿童。行动计划设有三大目标,一是保护儿童的生命、健康和福祉及其社区的恢复能力;二是为年轻人提供发展机会、教育和技能,帮助他们成为环境卫士。三是减少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内部的碳排放和环境足迹,支持其全球合作伙伴网络采取同样的行动。
为提升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华开展了环境健康监测和行动计划,包含两项产出,一是搭建儿童环境健康指标平台(CEHI Platform)。该平台对不利儿童的环境因素进行实时监督,对气候危害影响进行预判和分析,以便把环境因素与儿童健康的结果联系起来。二是发布儿童环境健康报告。报告目的是进行气候与健康状况分析,识别中国最关键的儿童环境健康指标,以及可能损害儿童健康的有害环境风险因素,报告能为制定有益于儿童健康的政策提供指导。
对青少年的技术指导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环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致力于发挥青年的潜力,共同实现净零目标。具体方式包括,为中央和地方政府、学校和公司设计机制,让青年在其社区、学校和工作场所可以参与气候行动和讨论。这一过程需要四个层面的努力,一是能力建设:帮助青少年提高环境意识和参与技能;二是资源分配:使青年能够获得赠款和优惠贷款,资助他们与气候有关的倡议;三是创新意识:应建立相关机制和论坛,让青年向当地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方传达他们对气候和环境问题的倡议和观点。四是行为改变:利用宣传和行为科学来影响生活方式和消费者的选择。
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些经验做法也值得推广。例如,中国的厕所革命取得了一定成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中国合作,将中国的水冲+粪污就地无害化技术模式、旱厕+粪污肥料化处理技术模式等运用于气候韧性卫生项目,这些项目实现了示范效果。除此,中国的太阳能加热系统,垃圾变肥料系统、风力通风技术、循环水洗手盆、雨水收集和循环系统等,具备一定经验转移的潜能,在节能、节水、废物循环处理等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方面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 6月15日第六期“中国与国际发展智库联盟”青年智汇现场“
受气候变化影响,社会生产方式和就业途径正在快速变革。在绿色经济转型之下,目前40%的工作今后将不复存在,但也带来新的工作机遇,到2030年面向青年人将会产生840万份新的绿色工作,其中70%左右在亚太地区。学校教育和技能培训设计却没有跟上,并不匹配未来职业需求。目前大部分人不清楚绿色技能的定义,也忽视了绿色职业的重要性。认知缺口和传统偏见加剧了绿色行业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数据显示,绿色行业中女性只占28%,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Report当中40%的年轻人认为在学校没有学到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技能。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绿色技能和绿色工作方面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四点:
一是推动气候教育和绿色技能进入校园,并配套绿色职业规划和咨询。二是倡导在教育、培训、就业领域投入更多资金用于绿色技能教育,并建立相关评估体系,用数据衡量绿色工作和绿色技能对气候变化的改善作用。三是打通绿色工作的信息获取渠道,加大青年人在环境议题中的参与度和领导力,并为女性争取更多工作机会。四是从供给端角度看,推动更多企业提供相关工作机会,并帮助年轻人实现绿色自主创业。同时,推动政府持续完善气候相关政策,鼓励教育和环境部门统筹推进绿色就业。
以下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开展的绿色技能和绿色工作相关优秀案例:
第一,青年领导气候行动。近两年蒙古空气污染严重,当地年轻人发起了YOUCCAN行动,共同绘制蒙古气候污染地图。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支持的“绿色崛起”倡议于第28届联合国气候大会正式宣布启动,将会动员全球近1000万年轻人,重点关注草根青年群体的气候行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还在印度支持了绿色志愿者数字平台,专门支持气候变化相关青年志愿者的行动。
第二,绿色技能支持青年就业。马来西亚成立的青年人环境生存实验室由年轻人领导,所在社区提供种子基金,同时为实验室工作的年轻人提供企业实习和工作机会。在柬埔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开展女性绿色培训和技能认证,并以太阳能相关工程技术培训为主。在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职业教育领域与教育部合作,开发绿色技能相关学习材料,支持由学生主导的绿色项目、社会实践和绿色创新竞赛。
第三,绿色创新与创业。菲律宾的“改变现在2.0计划”通过开展社区气候行动,为当地年轻人绿色创业赋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支持的imaGen Ventures已为1500多万年轻人提供了创业技能培训,并提供种子基金,孵化优秀创意。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越南教育部正在制定国家气候智慧教育战略框架。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公共伙伴关系处处长金秀丽、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研究所所长王泺作总结发言,呼吁气候变化和儿童可持续发展议题需要国际社会更大的关注,中国在气候变化国际发展合作中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与国际发展智库联盟”由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发展合作学院以及外文局国际传播发展中心等四家单位共同发起创立,聚焦国际发展的基础理论和体制机制、重大发展议题和区域国别等重点方向,以期发挥智库优势,为政府决策服务,推动国际发展1.5轨对话,促进国际发展公共知识产品的系统性与可持续性,为我国国际发展合作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发挥建设性作用,助力全球发展倡议走深走实。
“青年智汇”是“中国与国际发展智库联盟”的旗舰研讨活动之一,由对话与访谈、调研与思享、读书与讲座三个系列构成,旨在搭建青年学者间的学习共享平台,并为青年学者提供同发展领域资深人士对话交流的机会。“青年智汇”聚焦可持续发展融资、应对气候变化、卫生健康、粮食安全与减贫等全球发展议题,根据不同议题邀请青年学者及资深人士开展各类研讨活动。
来源: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