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联合主办第五届“中国与国际发展论坛”第一专题会议,李小云教授作主旨报告

2024-12-23 10:14:05 点击数:367 收藏

2024年12月8日-2024年12月13日,第五届“中国与国际发展论坛”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联合主办,主题为“深化改革与开放合作——大变局下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作为“中国与国际发展智库联盟”的联合发起单位,我院参与联合主办第一专题会议“国际发展合作管理体系的国际经验交流”。我校文科资深讲席教授、国际发展与全球学院名誉院长李小云教授做主旨发言,徐秀丽教授、张传红教授、唐丽霞教授等先后参加了相关专题研讨。

01.jpg

李小云教授在专题会议一“发展援助管理体系的国际经验交流”中作主旨报告。他回顾了从二战后至今国际发展援助体系演变的60余年历程,总结出国际发展合作中四大板块的趋同和分化:最初的人道主义非政府援助、二战后美国主导的国际发展援助、苏联主导的东欧援助体系,以及去殖民化后兴起的南方国家合作(南南合作)。其中,美国主导的援助体系透过规则设定、标准制定和知识生产,构建了在全球范围内有深远影响的援助秩序。随着时间推移,该体系不仅实现了内部的整合,还通过多边机构影响发展议程和标准,巩固了其话语与规则霸权。尽管90年代后国际社会开始承认南南合作的角色,但主导地位仍在西方。不断变迁的地缘政治和国际经济格局,使西方援助体系从“援助”概念逐渐扩展到“发展合作”,希望吸纳更多主体。然而,南方国家迄今未能形成统一的集体力量或替代性标准,南南合作仍主要停留在双边层面。全球政经环境的变化削弱了国际合作的多边共识,加剧了地缘政治化和国家利益回归的趋势,使国际发展合作面临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全球发展倡议和努力有助于为南方国家提供新的制度创新与知识生产空间,但单靠一己之力难以扭转既有体系的固化。总体而言,国际发展合作正处于深刻转型的关键节点,未来需要重新平衡国家利益、全球公共利益与合作共识,真正实现促进全球发展的目标。

02.jpg

徐秀丽教授在专题二“国际发展合作规则规制的发展趋势与影响”中参与圆桌对话,她首先指出,当下在有关国际发展规则的研讨中经常将中国界定为规则的挑战者,但为什么不从另一个角度,即规则的贡献者来刻画这一新兴的角色呢,其本质是中国实践贡献了一些重新想象发展合作与治理的新视角。其次,当前的国际发展规则更多是一种软法,且大多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后,是在过去六十多年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演化累积而成的约定俗成,其内部也充满了差异性执行,存在多种模式和机制,不必过于将其绝对化,中西方之间的规则差异也不应被过于放大。第三,当前所谓规则差异更多集中在管理和技术层面的差异,涉及管理流程、管理工具的使用等,了解到这一点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规则、促进合作打开新空间。第四,当前各国面临日益加剧的共同挑战,全球南方的发展经验、平行经验分享的实践、以及不断增长的主体性意识将为进一步完善国际发展规则提供重要贡献。

03.jpg

张传红教授在专题七 “面向北京+30,发展合作共促性别平等与妇女赋权”专题会议上强调,将性别议题纳入国际发展合作对进一步提升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的有效性非常重要,国际发展合作项目要实现从性别中立、性别敏感向性别转型的跨越。针对性别平等与妇女赋权的国际发展合作实践项目首先要转变认知方式,不应将妇女视为被动受助的脆弱群体,而应创造条件使其“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其次,应从当地妇女的实际需求出发,解决她们面临的最为迫切的问题,确保项目的实施更加高效。第三,在运用性别主流化及其他政策工具时,应充分考虑全球南方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以求真、务实、多元和开放的态度寻找最佳方案,避免使性别议题流于政治化与符号化,从而为实质性性别平等的实现贡献智慧与力量。张教授还强调,推动性别平等和妇女赋权不仅是中国国际发展合作政策制定者与实践者的努力方向,来自发达国家和多边机构的发展项目在此方面同样面临效率与有效性不足的挑战。为此,不同的发展合作方应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加强协调行动,分享知识与经验,共同为实现全球性别平等与妇女赋权目标而努力。

04.jpg

唐丽霞教授在专题九 “非洲农业可持续发展与非洲农业援助合作”分专题讨论中结合多年非洲实践经验指出,理解非洲小农的需求不能仅仅从粮食安全的角度出发,更应考量其在复杂生态、社会环境下对多元化生计方式的追求。她强调,非洲农业问题背后并非单一的产量不足,而是要认识到该地区自然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尽管某些地区粮食产量偏低,但当地农户往往通过发掘其他自然资源获得生计补充。这意味着,如果不将农业明确定位为一种具有增收潜力的产业,那么非洲农业发展的动力和持续性就会受到削弱。她认为,在非洲以家庭小农为主的耕作格局中,可用劳动力往往有限,要在缺乏足够人力的条件下实现数公顷甚至更大规模的耕种并非易事。因此,非洲小农并非只满足于传统的耕种方式,他们对现代化农机和农业技术的渴求日益强烈。自动化与半自动化的种植、耕作和收获手段对于改善劳动效率、降低人力成本、提高产量和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05.jpg

中国与国际发展智库论坛始于2020年,旨在为国际发展研究与实践者提供了一个高层次对话平台,凝聚多方共识,拓展合作空间。本届论坛围绕国际发展合作管理体系改革、国际规则制度的构建与优化、性别平等与妇女赋权、非洲农业可持续发展与援助合作等多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与会专家从历史演进、制度设计、南北互动、知识生产与话语权构建等多个维度,对国际援助体系的发展趋势与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梳理与分析。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在当前地缘政治与经济格局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国际发展合作正处于关键的转型阶段。面对日益复杂的全球问题,中国的经验与探索为国际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知识启示与制度借鉴。

作为积极参与方与支持方,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的专家学者在系列专题会上分享了长期海外实践与理论研究的成果,为国际援助与全球治理议题注入了多元化视角。他们强调了强化性别议题纳入、尊重本地需求和主体性、关注农业技术与资源组合的创新路径,以及南南合作与全球发展倡议在新形势下的重要意义。

来源: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全部评论/我的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 成员单位——重庆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简介
  • 成员单位——武汉市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简介
  • 国务院新闻办发表《新时代的中非合作》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