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2日,时值联合国南南合作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在北京联合国大楼共同举办国际发展合作的影响力衡量及最佳实践分享研讨会。徐秀丽教授受邀参加,并作了题为“发展-人道援助联结新架构”的报告。
报告系统梳理了国际发展合作的历史脉络与当前变革,并展示了当前国际上重新构建“发展”的前沿理论和政策叙事。在此基础上,她回顾发展-人道援助联结,指出传统模式的局限和“发展-人道-和平”联结在传统发展援助治理架构和实践中的挑战。近年来,全球南方国家创新实践展示出可持续发展与危机响应并重的新模式。中国通过多双边机制,尤其通过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等创新模式,在地化探索出多种发展-人道-和平三重联结机制,并通过理念创新、参与全球人道供应链建设、区域应急仓库布局等提供全球公共产品。中国农业大学在坦桑尼亚开展十多年的项目,从小技术大丰收、小豆子大营养到乡村CEO等项目,也是这一复合创新的具体体现,为国际发展合作提供了新思路。
今年正值联合国成立80周年、UNDP成立60周年、全球发展与南南合作基金设立10周年等关键节点。活动现场汇聚了来自中国政府相关机构、联合国驻华机构、国际组织、学术界及知名评估咨询机构的70余名代表参会。此外,来自亚洲、非洲、中东和拉丁美洲的44个伙伴国家的中国驻外使馆经商机构、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项目执行伙伴及其他利益相关方,也通过线上方式积极参会互动。联合国南南合作日定于每年9月12日,旨在纪念1978年通过的《促进和实施发展中国家间技术合作的布宜诺斯艾利斯行动计划》,该计划为推动发展中国家间技术合作奠定了历史性基础。南南合作日不仅是纪念全球南方国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贡献,也强调国际社会团结与伙伴关系在应对全球发展挑战中具有持久意义。
来源:中国农大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