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7日下午,以“中国企业投资非洲农业的经验与挑战”为主题的座谈会在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图书馆成功举行。此次座谈会由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主办,吸引了全国各地20多家企业、近30位企业代表参会,共同为中非农业合作出谋划策。
全球学院院长徐秀丽教授在欢迎致辞中对各位企业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她详细介绍了学院在中非农业合作领域的深厚积淀,从早期的国际农业合作研究,到如今成为国家智库,为政府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学院始终发挥着积极作用。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资深讲席教授、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名誉院长李小云对企业家的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当前全球贸易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中美之间的结构性问题影响着国际贸易走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非洲对中国粮食安全的战略意义愈发凸显。他强调,非洲应成为中国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补充,建议将其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积极推动中非投资贸易转移,并期待建立更加紧密的校企合作机制。
在企业家交流环节,各企业代表围绕自身在非洲的农业投资实践畅所欲言。在投资经验方面,诸多企业强调本土化发展的关键意义,通过与当地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深度融合,实现可持续发展。部分企业借助聘请当地专家、与当地各部门合作、培养本土人才等方式,有效推动了项目进展;还有企业通过精准选择种子品种,在当地推广种植并建立销售通路,带动了当地农业发展。
然而,企业在非洲投资也面临诸多挑战。汇率波动成为突出问题,货币贬值导致企业资产受损,且非洲国家货币缺乏对冲工具,企业难以通过常规手段规避风险。政策方面,非洲国家政策不稳定,政府换届频繁使得政策缺乏连贯性,企业难以把握投资方向;同时,国内相关政策在支持企业海外农业投资时,存在门槛较高、执行细则不明等问题,如融资困难,农业项目因缺乏有效抵押物难以获得金融支持,影响企业扩大规模。此外,贸易壁垒、标准认证、基础设施薄弱、劳动力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也给企业发展带来阻碍。
针对这些挑战,企业代表提出一系列建议。在政策层面,希望国家出台明确、稳定且公平的对非合作政策,加强对粮食安全战略布局的研究,明确非洲在我国农业进口战略中的定位;在金融支持方面,建议设立专项农业投资基金,为长周期农业项目提供长期低息贷款,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在服务保障方面,呼吁建立在非投资的法律服务机构,帮助企业应对当地复杂的法规环境,同时加强与非洲国家在标准认证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标准在非洲的应用。
参会企业代表的分享涵盖农业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贸易等多个领域。大家一致认为,非洲农业投资潜力巨大,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企业自身的不断努力以及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协同合作,共同探索中非农业合作的新模式与新路径。
会议由全球学院副院长唐丽霞教授和张传红教授联合主持,得到了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中非民间商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化工行业分会的大力支持。
来源: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