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山 新兴经济体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荣休教授
一、全球南方:概念溯源
美国左翼活动家C.奥格尔斯比(Carl Oglesby)1969年首次使用的“全球南方”一词目前风靡全球。目前,世界处于关键时刻,具体表征为西方自乱、南方挑战和中国崛起等方面。美国外交家傅立民表示:“五个世纪的欧洲-大西洋霸权已经结束。” 席勒研究所的迈克·比灵顿(Mike Billington)指出:“你注意到全球格局发生了彻底变化,金砖国家现在团结起来反对英美国家和北约的战争政策和制裁政策,而基本上整个全球南方都在公开加入或至少与金砖国家和一带一路合作,并打破美元在世界贸易上的霸权。”
“全球南方”的含义宽泛,可粗略界定为非西方国家或群体。A·G·马勒认为“全球南方”指经济弱势的民族国家;通过包括富国内部被压迫的人民和南方国家的富人来淡化地理意涵,突出经济方面的南北差异;代表一种抵抗想象中的跨国政治主体,以对抗代表当代权力的全球化资本主义。
“全球南方”这一名称的流行确实在近期,但作为一个整体,它有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
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产生于对其他地区的统治/剥削和依赖这样的双重关系。资本主义需要原料和劳力,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的工业化即建立在持续了近四百年的大西洋奴隶贸易和奴隶制之上。近代欧洲与殖民地的关系反映了世界秩序中的不平等关系,即后来逐渐形成的南方与北方的关系。16-19世纪之间形成的大西洋经济秩序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最终形成了沃勒斯坦定义的“现代世界体系”。欧美资本主义在这一体系中占据统治地位,它将非洲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亚洲契约劳工制、拉丁美洲的重金属和种植园等因素有机组合。欧美这种从16-19世纪大西洋地区建立并逐渐扩展到全球的全球统治形成“中心—半中心—边缘”的相互依赖关系。工业革命使殖民宗主国成为“发达”国家,被压迫和剥削国家(民族)的“欠发达”地位被强权确立。二战后的“欠发达国家”等称号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以经济发展为标准的国家分类成为惯例。
万隆会议是亚非独立国家确立不结盟立场的一次有益的尝试。随之出现“发展中国家”、77国集团、不结盟国家、“第三世界”、“南方”、“外围(边缘)国家”以及“全球南方”“新兴国家”“新兴市场国家”等具有不同内涵的分类。
金砖国家的崛起及其在国际局势中不断增强的作用,影响人类的环境压力与气候变化,突飞猛进的信息技术和逐渐加大的技术鸿沟,持续存在并不断严重的不平等和贫困现象,日益突出的性别问题和代际鸿沟,因跨境移民引发关注的文化认同等,这些因素与全球化和南北关系密切相连。
世界秩序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和现象,“全球”作为形容词来界定“南方”,以缩小对南-北一对一地理概念的误读,增加对双方经济地位差异的理解。“全球南方”的意义突显,成为影响世界秩序的重要力量。
二、全球南方:发展脉络
全球南方指“那些遭受欧洲殖民主义和(或)全球超级大国边缘化和统治的人民和地方”。这一简略定义抓住了全球南方的关键特点。
世界史的重要问题之一是为什么首先在英国会发生“工业革命”?一般强调的是英国的特点或欧洲早期的特有因素,或人口统计学理论,或前现代和工业欧洲之间的连续性,琼斯的《欧洲的奇迹》是典型。这种解释完全忽略国际贸易在促使西方工业化成功中的重要作用,即对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人力资本、自然资源和利润财力这些导致英美成功的因素忽略不记。
国际贸易为英国是完成工业化的关键因素(之一)。英国资本的主要市场是在亚洲、非洲和美洲,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国际贸易非同寻常,其他欧洲国家的贸易市场也主要在海外。17-18世纪西欧与亚洲的贸易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大西洋贸易,包括欧洲进口的美洲黄金、亚洲产品特别是纺织品。葡萄牙和西班牙在欧洲贸易的商品主要来自美洲殖民地。英国、荷兰和法国均如此。伊尼科里的研究表明:非洲人在英国国际贸易增长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大西洋经济在1451至1870年间得到的发展是在牺牲非洲经济的条件下实现的。”他对奴隶贸易的历史原因、运作机制、损失人数及后果的研究揭示了非洲在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方面与英国工业革命的直接联系。非洲为英国工业革命作出的贡献十分突出,跨大西洋商业在英国海外贸易中起到巨大作用。大西洋商业的数量和价值超过了以地中海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商业年均价值从1501-1550年的324.1万英镑增长到1848-1850年的2.31亿英镑,从而形成了以大西洋盆地为中心的国际经济中心。三个条件对16-17世纪英国资本主义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奴隶贸易、美洲矿业和种植园的巨大财富积累以及从亚洲和非洲的贸易中获得的财富积累;西欧以外的亚洲和美洲的种植园劳力等国际市场的扩张以及对产品的不断需求;在原始积累基础上逐渐强大并通过革命掌握了政权的资产阶级可调动国家机器进行殖民冒险。其他西方国家的历史不尽相同,但依赖国际贸易的事实基本一致。战争资本主义成为一个巨大的机器和有效的争夺利润和权力的机制。
“资本主义集中在欧洲是由于殖民主义给予欧洲人一种权力去发展他们自己的社会同时阻碍其他地方的发展。正是这一发展和欠发展的能动性从主要方面说明了现代世界。” 南方与北方的不平等关系由此成型。
然而,构成当今国际秩序的各种重要规则多为联合国建立时所定,相当多的南方国家当时尚未独立。 相当多的国家没有参与制定这些基于全球北方利益的规则。 全球南方要求改革这些国际规则合理又合法。
目前,全球南方在现行国际秩序上力争话语决策权。西班牙驻南非大使雷蒙多·罗夫雷多认识到这是本世纪的大角力。“在这些峰会上,很容易看到‘全球南方’与‘全球北方’之间的尖锐对立。这关系到本世纪余下时间的国际社会形态。”
三、全球南方:与全球北方的错综关系
全球南方代表着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关系中处于不利的一方,受剥削、压迫和歧视的一方,用弗朗兹·法农的话来说,是“全世界受苦的人”。
全球南方是相对全球北方即当今西方世界而言,双方关系既简单又复杂。这与全球南方的前身——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对欧美近代繁荣与资本主义兴起所起的作用直接相关。正是在16-19世纪这四百多年,世界贸易在数量上和空间上显著扩大,西欧首先是英国完成了从原始积累到工业革命的过渡,井迅速向海外扩张;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奴隶贸易使非洲遭受了极大的摧残,开始明显落后于其他地区。
全球南方在为欧美作出经济贡献的同时却失去了自身发展的机会,落入被侵入被瓜分的境地,成为西方殖民统治的牺牲品。殖民地经济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发展极不平衡。前殖民主义时期存在的工业和手工业被摧毁。殖民政府不鼓励当地工业化和原料加工,殖民地注重的是单一经济,“被殖民的世界是个一分为二的世界。分界线的边境由兵营和警察局标明。”殖民者的城市是灯火辉煌的城市,“吃饱偷懒的城市”,“殖民者城市是白人、外国人的城市。”被殖民者的城市是“声名狼藉的地方”,“饥饿的城市”,“黑人的城市”。
这种地理布局里蕴藏着深刻的社会含义:富人/穷人或统治者/被统治者的不平等关系。殖民地的这种分野已经暗示了当今世界秩序中处于不平等地位的两个群体的划分:全球南方与全球北方。这种依附关系成为独立后经济困境的根源。
在文化教育方面,南方与北方的关系令人印象深刻。精英多在北方接受教育,不仅对其价值观顶礼膜拜,也深受其话语权的影响。熟悉法语的南方精英的著作引用的是戈比诺、勒南的语录,熟悉英语的人引用的是汤因比或杜威等人,受德语教育的喜欢引用韦伯和斯宾格勒等人。然而,这种文化又培育了南方国家的民族主义并导致了殖民主义体系的灭亡,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殖民体系崩溃后,全球南方与全球北方的关系从简单变得复杂。
北方的社会发展模式成为唯一模式。诸多国家采用了北方的政治体制,但效果不理想;北方对南方负有“文明使命”,南方国家从北方国家获得发展的指令,发展也被定义为通过“现代化”赶上北方国家。更重要的是,北方援助款项中2/3以各种方式回到援助国; 其中相当一部分用于支付外国专家的薪金和各种费用。 这种所谓专家被非洲学者称为“来自捐赠国的输出失业劳工”。难怪战后西方形成一门与发展援助紧密相连的发展研究,成立各种机构,各种项目取得资助。这门学问很快成为显学,形成行业,为北方提供了大量资金和就业机会。这些北方专家对南方国家国情毫无概念,根据发达国家经验提供的发展战略信口开河不着边际,其失败结局的高昂代价却要由受援国承担。这真是一种成本高昂的援助。
从社会人口方面看,全球南方与全球北方的关系更是复杂。根据2007年的全球移民来源统计,非洲人移民北方国家的约为880万,法国的黑人移民裔群约230多万人,主要来自非洲法语国家和法国的海外领地。阿尔及利亚移民达73万人,其次是摩洛哥人,达67万人。他们中有的是在殖民统治时期或非殖民化期间来到法国,相当部分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移民法国。从某种意义上说,非洲是“脑力外流”最严重的受害者,而北方世界是这种移民的受益者。 非洲移民裔群在美国受教育程度最高。“非洲,这个世界上受教育最少又最不发达的大陆,却为这个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提供了受过最高教育的人群。” 然而,这一群体的贫困人口比率却高于在北美、欧洲、南美和亚洲出生的居民。 这大概也是A·G·马勒所表达的“地理的北方”存在着“经济的南方”的表现之一。南方缺乏相应的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北方对南方国家的战略地位十分在意,诱使大多数南方国家在军事上与自己合作。
全球南方一直致力于与全球北方对话合作以争取国际话语权。印度学者辛格认为“全球南方必须成为二十国集团决策的组成部分”。这种良好愿望是全球南方与全球北方沟通的努力。他认为“将全球南方纳入二十国集团决策还将促进和加速富裕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贸易、投资和技术转让方面的伙伴关系,并应对各种全球挑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印度一直在努力使全球南方成为二十国集团的一部分。”
欧美国家对世界秩序中的“决策”地位十分在意。美国一直试图努力保持它的领导地位,对任何有所企图的国家都必欲治之而后快。西方正将“全球南方”概念工具化即是一例,试图将中国排除在外,通过剥夺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地位来分裂全球南方阵营,以维护全球北方的既得利益与霸权。
然而,欧美对南方国家存在各种依赖。一对资源性产品的依赖,如刚果地区的各种金属,尼日尔的铀矿,尼日利亚、中东和巴西的石油,马来西亚的棕榈油,中国的稀土,智利的铜矿等。二是对南方国家出口市场的依赖。全球南方是美国和欧盟国家的主要出口国。三是对南方国家投资地的依赖。南方与北方的这种复杂关系想断也断不开。以美中关系为例,中国是美国的最大进口来源国。虽然中美一直在打嘴仗,但2022年美中货物贸易总额创历史新记录。2023年上半年中美贸易额有所下降,但中国与墨西哥的贸易却直线上升,墨西哥进口中国产品后再出口美国,起到了中美之间的中间商作用。
这种经济关系虽然不平等,但仍然保持。《棉花帝国》形象地描绘了这种不平等关系:“孟加拉国的工人在极其危险的条件下以极低的工资缝制衣服,而美国和欧洲的消费者则可以以低得不可思议的价格随意购买这些衣服。” 这里,孟加拉工人可换成尼日利亚工人,衣服可换成石油;孟加拉工人也可换成牙买加工人,衣服换成蓝山咖啡。全球南方的境遇在西方主导的经济秩序中的命运颇为相似。
四、全球南方:内部沟通与合作
77国集团和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以及不结盟国家是全球南方中除地区组织以外的具有实质意义的组织形式(机制)。中国一直支持77国集团和不结盟国家的宗旨、原则和活动,并于1991年形成了“77国集团+中国”的新合作模式。2023年“77国集团+中国”峰会通过《哈瓦那宣言》。宣言强调,迫切需要对国际金融格局进行全面改革,共同致力于全球发展和科技发展领域的合作共赢,从而为世界各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巨大福祉。宣言还特别强调反对对发展中国家实施单方面制裁。这是全球南方释放的团结自强的信号。
金砖合作机制诞生以来不断壮大,西方世界一直视其为威胁,但金砖国家的目的并非与西方对抗,而是为了改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秩序中的地位,也是尝试为全球治理提供一种可行的共治共享的方案。2023年约翰内斯堡峰会之前,23个国家提交加入金砖合作机制的书面申请。金砖国家第十五次峰会上,阿根廷、埃及、埃塞俄比亚、伊朗、沙特、阿联酋六国的申请被批准为金砖正式成员。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正计划开发一种替代支付系统。这种多元化变革可能会降低单一货币的风险,也会带来挑战。金砖国家与全球南方在地位、立场、目标等方面相似,其影响力不断扩大并在全球南方中具有代表性。
全球南方积极参与的另一个机制是“一带一路”倡议。合作从亚欧大陆延伸到非洲和拉美,中国已与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2023年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有150余个国家参加。基础设施成果累累出来:中国-印尼务实合作的标志性项目雅万高铁正式启用,还有肯尼亚的蒙内铁路、新贝尔格莱德-苏尔钦段高速公路、希腊的比雷埃夫斯港、埃塞俄比亚博莱国际机场新航站楼、巴西“电力高速公路”、马尔代夫连通岛屿的跨海大桥、黑山穿越群山的高速公路、中国-老挝间的中老铁路等,这些都是与沿线老百姓日常生活相关的合作项目。美国学者杰弗里·萨克斯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和150多个国家的一个非常有效和非常有益的双赢计划……”
战争与制裁成为以美国为代表的全球北方惯用的威胁全球南方的手段。美国前官员傅立民对美国外交手段的描述是:“我们虚张声势,我们威胁,我们恐吓,我们制裁,我们派海军陆战队,我们轰炸,但我们从不使用说服的艺术。” 傲慢和军事化成为一对孪生兄弟。过去30年来,傲慢和军事化并未给美国带来安全,却花费了数万亿美元,“除了暴力、破坏和不断上升的债务之外,这些战争一无所获,它们根本没有让美国变得更安全。”“越来越多的战争反映了这种傲慢”,“这种傲慢意味着美国及其政策制定者认为‘我们可以做我们想做的事而不必与任何人谈论它。我们不需要外交。我们只需要我们的军队。’”美国财政部2021年的报告显示,过去20年华盛顿使用制裁手段的情况增加了933%。 这些制裁针对全球南方国家,如对古巴实施经济、金融封锁和贸易禁运已持续61年。难怪各类民调结果显示:在全球南方,中国比美国更受欢迎。
在2023年约堡出席金砖国家会议期间,王毅就加强“全球南方”国家合作提出四点主张:消除冲突,共建和平;重振活力,共促发展;开放包容,共谋进步;团结一致,共商合作。一个多中心世界的出现伴随着多元文化与国际关系民主化,可以改造以西方中心论为特征的人文社会科学,实现具有辩证批判理论的人文社会科学,更好地为现实服务。“全球南方”视角的引入成为多个学科的新知识增长点,将为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创新注入活力。
来源:《北京大学校报》2024年12月10日第168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