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国技术带回非洲:本杰明的有机肥料厂

2025-02-12 13:05:00 点击数:116 收藏

编者按:非洲青年在乡村如何创业?他们会种地吗?有诀窍吗?有困难吗?2025年初,“中国农大-腾讯为村非洲青年兴乡计划”首期项目非洲学员的导师代表,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徐进和黄振乾老师来到坦桑尼亚,了解了这里9位学员乡村创业的酸甜苦辣,以协助项目提供更具体的创业指导和支持。在坦桑尼亚的两岸三地——莫罗戈罗、达累斯萨拉姆、桑给巴尔,学员们有人种水稻,有人种西瓜,有人做园艺,也有人种蘑菇、养殖肉鸡,还有人从田间到餐桌做农业生产加工产业链,也有人生产有机肥料,一位学员甚至正在考虑开豆浆店。我们在此选取其中的几位,将这些非洲青年乡村创业的案例与视频展现给大家。

故事的主人公本杰明(Benjamin)是中国农业大学的校友。他曾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在中国农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而现在的他是在坦桑尼亚小有名气的年轻创业者。本杰明于2024年入选了首批“中国农大-腾讯为村非洲青年兴乡计划”的学员。正是在中国的学习经历,让他萌生了创业的想法。他发现中国农民善于利用本地资源制作有机肥料,不仅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还改善了土壤健康。他在中国求学期间节省下部分奖学金,毕业回国后作为启动资金与朋友合伙创办了名为“生物生成”(Bio-Genic)的有机肥料公司。

1739327917361400.png

2024年1月,他邀请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指导老师参观他在达累斯萨拉姆附近的生产基地,展示了自己在生态农业领域的探索。通过农业大学的学习机会,他逐渐学习和掌握了有机肥料的制作方法,并将“配方”带回了坦桑尼亚。他的工厂主要使用满江红(Azolla)和糖蜜等植物原料来制作肥料。Bio-Genic有三个核心愿景。第一是降低小农户的生产成本,以玉米为例,他们生产的有机肥可以比普通化肥降低50%的肥料成本;第二是创造就业,既为自己创造了就业,也为其他年轻人创造了就业,年轻人可以参加企业的生产获得工资,也可以通过推广销售环节获得佣金;第三是保护环境,通过推广有机肥保护土壤,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本杰明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生产能力有限。他的工厂只有五个堆肥桶,每月最大产能仅5000升肥料。其次,农户对有机肥的认知还有待提升。他计划在厂房旁设立示范田,让农民直观感受有机肥的效果。他笑着说:“用中国话来说,百闻不如一见”。

1739327957322252.png

Bio-Genic当前使用的设备还比较简单,比如用来粉碎植物原料的机器居然是一台榨汁机。他对此有足够的认知,他坦言面对非洲的条件,年轻人创业应该从了解“我们有什么开始”(Start from what we have),而不是刻意追求高大上的技术和生产设备。指导老师建议他增加堆肥桶数量,逐步引入机械化设备,并利用社交媒体扩大宣传,吸引更多农民参与试验,培养消费者对绿色农业产品的认同感。本杰明积极响应这些建议,并计划通过电台、电视和农业展会等多种形式来推广有机肥。他表示,还将与国际组织和相关机构合作,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培训青年和女性,帮助他们通过销售有机肥获得收入。

1739327979597980.png

截至目前,Bio-Genic公司已惠及坦桑尼亚八个地区,累计生产并销售5000升有机肥料,覆盖1000英亩土地,帮助500户小农户提高作物产量提升约20%。他告诉我们,去年一年公司纳税约200万坦桑尼亚先令,大约为企业纯利润的30%,这对于初创企业非常不容易。Bio-Genic的创立和成长是“留学中国,创业非洲”的一个生动例子。本杰明用中国学习到的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找到了解决坦桑尼亚农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他的成功不仅在于个人奋斗,也在于对社会的贡献——降低生产成本、创造就业、保护环境。

1739328000273243.jpg

作为“中国农大-腾讯为村非洲青年兴乡计划”的学员之一,这一项目通过技能培训和资源共享,助力非洲乡村经济发展。本杰明说,很荣幸现在自己又有机会参加母校和腾讯合作的创业支持项目。未来,本杰明对Bio-Genic的发展壮大充满信心,他计划继续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质量,并进一步推广有机农业技术,让更多农民受益。

来源:CIDGA丨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全部评论/我的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 成员单位——重庆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简介
  • 成员单位——武汉市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简介
  • 国务院新闻办发表《新时代的中非合作》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