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美国国务卿克林顿和英国首相卡梅伦在访问非洲期间对中非关系和中国的发展模式说三道四后,“西方抹黑中非关系俱乐部”又增添了新“成员”,这次是德国联邦政府非洲事务专员君特·努克。
君特·努克日前在接受一家德国媒体采访时指责中国对非洲之角发生的饥荒负有责任。他认为,中国在非洲大量收购土地“用于生产出口作物”,使相关非洲国家农户的土地被部分剥夺,因此中国的“人为因素”是导致饥荒的原因之一。对于这一颇具“阴谋论”的观点,我们不禁想反问一句,到底是谁在非洲“大量收购土地”,又是谁在利用非洲生产“用于出口的作物”?
前不久,一篇源于西方某研究机构的报告给出了事实的真相:据统计,欧美等西方国家在非洲“圈地”已超过3000万公顷,面积相当于半个法国,占非洲已耕地的15%。仅英国生物燃料公司一家在非洲就拥有超过160万公顷土地。
那么,西方又在非洲的土地上做了些什么呢?根据前面提到的研究报告,西方在非洲的土地投资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低廉、自然条件较好、基础设施较完善的东部和南部非洲国家,比如此次遭遇饥荒的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等。种植的作物大多为麻风果、蓖麻等经济作物。出产的农产品经简单加工后全部运回欧美,用于制造生物燃料。这种“剪刀差”式的合作模式让西方公司赚得盆满钵满,但非洲国家却只能得到有限的地租和人工报酬,同时还要承担巨大的粮食安全风险和对环境的消耗。比如,麻风果就对环境具有很大毒副作用。如果将环境成本计算在内,以麻风果为原料的生物燃料实际温室气体排放是同量化石燃料的2.5-6倍。
西方不是不清楚自己在非洲损人利己的行为,他们一贯的策略是为自己的错误寻找“替罪羊”,把脏水泼向中国。
努克不是“中国在非洲圈地论”的始作俑者,近年来我们已经多次听到西方类似不怀好意的宣传。但铁一样的事实是,中国在非洲从没有强占过一寸土地,也从没有把一粒粮食从非洲运回中国。中国始终坚持粮食基本自给,从没有到海外屯田的计划。中国从来没有在非洲“大量收购土地”,并且还向非洲国家提供粮食援助,帮助非洲国家发展农业,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中国在许多非洲国家建立了农业示范中心,中国的农技专家活跃在非洲的田间地头,手把手地向非洲农民传授种植和养殖技术。一些中国企业同非洲当地公司合作开办农场,出产的农作物也主要供应当地市场,充实了非洲老百姓的“粮袋子”和“菜篮子”。就连努克本人也承认,中国给非洲带去了发展农业所需要的基础设施。中国和西方对非农业合作两相对比,西方的诬蔑怎么听都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和“掩耳盗铃式自娱自乐”的味道。
如此看来,非洲之角的饥荒的确有“人为因素”,只不过不是中国,而恰恰是西方自己。
注:转载自《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