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已经波及全球,中国受其影响,经济发展也遭遇程度不同的困难。面对危机,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举措,努力保持国内经济增长的同时,积极加强国际合作。毫无疑问,中国的国际合作,不但包括同西方国家的合作,同样包括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其中,扩大中非经贸合作,将是一项重要内容。也许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在金融危机下,中非还能扩大经贸合作吗?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
一、有挑战 有机遇。
首先,世界金融危机并没有改变中非经贸合作的基础。众所周知,中非经贸合作有其稳定而又扎实的基础,具体表现为:
第一,从历史角度看,中非经贸关系不但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形成了良好的传统;
第二,从现实角度看,中国和非洲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属性使中非双方长期保持着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良好政治关系,这为中非经贸关系提供了稳固的政治基础;
第三,从发展的角度看,中非经贸合作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这不但表现为中非经贸合作具有很大的互补性,而且表现为中非经过半个世纪的合作,已经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从而为中非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事实也证明,中非经贸合作的基础并没有因为金融危机而发生变化,相反,它依然在发挥强劲的作用。2008年是金融危机肆虐的一年,但是中非贸易的增长势头不减,贸易额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再创历史纪录。其次,对于中非经贸合作而言,当前的金融危机既是挑战,更有机遇。遭遇世界性金融危机,中非的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应该看到,危机中也孕育发展的机遇。比如,当前中国和非洲都在为克服危机而积极行动,中国决定投入4万亿元人民币巨资扩大内需,而非洲一些国家决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因素恰恰给中非经贸合作的拓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使非洲国家可以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而中国的制成品和投资则能更大规模地进入非洲。再次,中非双方都具有强烈的愿望,希望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危机。
因此,在这次应对金融危机中,它必然成为有效的抵御手段。最近杨洁篪外长指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中非加强合作显得尤为必要。为此,中方明确表示不会因为金融危机而减少对非洲的援助,相反,中国向乌干达、卢旺达、马拉维等国提供了新的无偿援助和优惠贷款。
二、多手段 多途径。
扩大中非经贸合作,有许多切实可行的手段和途径:
第一,充分利用中非合作论坛机制和作用。2009年既是第三届中非合作论坛结束的一年,又是第四届中非合作论坛开启的一年。中非双方既要抓紧时间落实第三届中非合作论坛提出的计划和任务,又要在盘点第三届中非合作论坛所取得成果的基础上,规划第四届中非合作论坛将要描绘的发展蓝图。在这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时间里,中非双方可以进行充分的协商和交流,适时把中非经贸合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第二,加大对非洲的投资力度。近年来,中国对非投资增加较快,但是,与中非经贸关系的发展要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值得指出的是,非洲国家为了实现“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迫切需要资金和技术。然而,金融危机使国际社会和西方国家对非援助大幅减少。这对中国企业家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因此,鼓励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进入非洲投资是扩大中非经贸合作的又一途径。
第三,开创中非经贸合作新领域。除了中非经贸合作的传统领域,如贸易、农业、工业制造、资源开发、技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电信、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外,可以不断开发新领域,如旅游、金融、科技和环境保护等领域与非洲国家的合作,使这些领域成为中非合作发展新的增长点。
第四,要拓宽传统合作领域,尤其是基础设施和农业。发展农业、完善基础设施,始终是非洲国家重要目标。世界市场粮价的飙升对非洲国家构成的威胁和即将召开的第十二届非盟首脑会议以“非洲基础设施建设”为主题,就是很好的说明。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在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经积累了许多成功的技术和经验,因此,加强这些领域的合作,不但可以推动中非经贸合作进一步发展,而且能够提升非洲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直接增强非洲国家的经济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