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是我国医药产业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快速蔓延的情况下,我国医药经济在深层次的调整中逆市前行,呈现出快速增长的上升态势,成为全行业当中的风景线。
一、2008年我国医药外贸总体上保持健康的发展势头。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来势凶猛,但2008年我国医药行业继续呈现健康发展的态势,与其他受危机影响较重的行业形成明显对比。1-11月,我国医药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9%,高于全国其它行业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全年工业产值和销售额均有望再创历史新高。2008年,我国医药进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外贸总额达到486.9亿美元,同比增长26.14%,占全国外贸总额的2%,其中出口为319.7亿美元,同比增长29.9%,高出同期全行业出口增幅12.7个百分点;进口额为167.2亿美元,同比增长19.4%;贸易顺差152.5亿美元,同比增长43.9%。
就出口而言,西药类与医疗器械类产品出口额分别为196.0亿美元和110.7亿美元,同比增长幅度为30.66%和31.45%,中药类产品出口额13.1亿美元,同比增长10.94%,占全部出口额的4.1%。主要出口产品方面:作为多年来我国出口的拳头产品,西药原料药仍然牢牢占据出口第一的位置,总额达175.8亿美元,同比增长29.59%,占医药出口总额的54.99%;医院诊断与治疗设备、医用敷料和保健康复用品分列出口排行二至四位,出口额分别为36.2亿美元、31.1亿美元和22.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1.63%、29.40%和34.64%,快速发展势头得到保持;西成药、生化药和口腔设备与材料等产品出口额增幅迅猛,分别达到11.1亿美元、9.02亿美元、2.01亿美元,同比增长分别为41.8%、39.67%和38.43%,其对行业后市发展的影响值得关注。主要出口省市方面: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广东省、山东省、河北省、北京市、辽宁省、福建省、安徽省位居前十位。其中,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和广东省分别占出口总额的19.46%,17.52%,11.57%和11.37%,占半壁江山还多,产业区位优势较为明显。
从单月环比走势来看,2008年我国医药产品出口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大波浪”曲线(见图1),出口额在20-32亿美元区间波动。2008年2至3月间,南方雨雪冰冻天气,造成医药行业单月进出口额曾一度下挫,特别是浙江、江苏等医药企业相对集中的南方地区受灾严重,直接带动整体进出口额下滑。此后经快速调整,出口又恢复到平稳增长态势。至7月底奥运限产开始,出口额再度下滑,并与9月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相连接,形成持续下跌的阴线。10月和11月两月,出口额分别为26.36亿美元和24.7亿美元,环比分别下降了2.73%和6.17%,低于前两年同期的环比平均水平。至12月,受退税率回调等宏观政策的影响,企业信心有所回升,出口额再度小幅上扬,达27亿美元,同比上涨约9%。图一: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二、2008年我国医药外贸形势的主要特点。
(一)出口市场格局变化不大。
2008年,我国医药企业积极参与世界范围内的医药经济、技术、贸易等活动,进军国际市场的速度明显加快。亚洲、欧洲和北美为我国三大贸易伙伴,占出口总额的91%。2008年,我国对亚洲地区进出口总额达176.09亿美元,同比增长15.79%,其中出口额为123.1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02%,占全部出口额的38.52%,是我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对日本、印度、韩国出口额分列亚洲前三名,三国占我对亚洲全部出口额的51.8%。对欧洲地区进出口总额为170.51亿美元,同比涨幅达33.03%,其中出口额为92.11亿美元,同比增长32.21%,占全部出口额的28.81%。对欧洲地区出口前三个国家分别是德国、荷兰、意大利,其中德国比重最大,达21.28亿美元,占对欧出口总额的23.1%。对北美地区外贸总额为97.8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8.77%,其中出口额为60.22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4.7%,占全部出口额的20.57%。美国仍是北美地区最重要的市场,出口额为62.70亿美元,占该地区总出口额的94.57%,美国也是我出口最大的单一市场,约占我医保产品出口额的19.61%。2008年,尽管个别市场的排名有所调整,但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市场格局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前十名国家和地区仍占据了近61%的市场份额。
(二)出口量减价增,出口主体出现微妙变化。
2008年上半年,国际市场上以石油为代表的工业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带动部分医药产品价格顺势上扬。以糖精钠为例,作为西药原料药中的大宗商品之一,该产品出口价格从2007年的5美元/公斤直线窜升至2008年的13.4美元/公斤,同比增长了两倍多。然而,受观望情绪、欧美市场需求萎缩和国际银根趋紧的多重影响,我国医药产品对外实际供给受阻明显,部分产品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如糖精钠出口量同比萎缩了约24%,青霉素工业盐的出口数量同比下降约21%。总体来看,我国医药产品出口数量同比仅增加了12.5个百分点,产品均价增幅15.6%,强势价格带动出口额大幅上升。
2008年,原料药出口主体仍以本土企业为主,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维生药业有限公司、东北制药总厂、浙江医药保健品进出口有限公司、河北维尔康制药有限公司和中化宁波有限公司等位居前列。同时,西药制剂出口由外资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有所改变。尽管辉瑞制药有限公司依然是最大的西药制剂出口厂家,但江苏江山制药有限公司、华北制药集团、鲁洲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石药集团、中化宁波有限公司、已分别跃居出口的第二、五、六、七和八位,西药制剂出口前十位企业中,内资企业已占六个。
(三)医药出口产品结构改善。
2008年,伴随着出口的快速发展,我国医药贸易顺差大幅上升。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顺差的扩大是和产业升级密不可分的。近年来,我国出口医药产品中,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外贸总体结构更趋于合理化。其中,医院诊断与治疗设备、西成药和生化药等高技术附加值产品出口数量及总额均不断提高。2008年,诊疗设备出口额连续第二年排名次席,与2003年相比复合增长率为27.2%,实际出口额增长了4.2倍以上,西成药出口继续延续了近年来持续增长的势头,同比增长41.8%,成为出口行业中的亮点。
(四)我国医药企业跨国并购的步伐加快。
2008年我国医药企业实现了境外并购的新突破。1月,以研发外包为主业的药明康德公司以约1.4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生物学服务和医学设施供应商AppTech公司,成为国内医药界首个获得成功的海外购并案。年初,迈瑞医疗国际有限公司以2.02亿美元成功收购了美国Datascope公司生命信息监护业务。具有40多年技术积淀的Datascope公司在美国300床以下中小医院监护市场占据50%的份额,在欧美拥有高效的直销及服务网络,这些营销网络可以帮助迈瑞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市场。由于迈瑞拥有丰富的产品线,除监护产品之外,B超等影像产品都可以通过Datascope的销售平台进行交叉销售,从而使迈瑞系列产品更快捷地进入欧美主流市场。
(五)外资企业明显加大了进入我国医药市场的力度。
2008年,跨国医药企业明显加快了在华扩张的步伐。辉瑞已大幅增加在华的销售团队力量,将把业务从当前的110个城市扩张到650个城市以上。阿斯利康、葛兰素等国际医药巨头纷纷启动了对中国的长期市场发展战略,其中阿斯利康已把生产基地移至我国。礼来、赛诺菲-安万特为降低研发成本,也效仿其他跨国企业,将研发中心转移到了中国,国内市场的竞争由此可能进入百热化。从近年来的外国对华医药研发转移的情况来看,呈现出较过去鲜明的特点,即从单纯的研发外包发展到范围更广、形式更多样的合作,项目合作成为一种新的趋向。
(六)掣肘医药外贸增长的内外不利因素急速增加。
当前,首当其冲的不利因素就是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恶化。不少企业反映,国外订单额下降、长单变短单、大单变小单、下单仍以老客户为主成为较普遍现象。在汇率方面,由于国际主要结算货币汇率在短期内无序大幅波动,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损失。在履约方面,国内生产商和贸易商也遭遇了延迟履行甚至是恶意逃避履行的情况,企业呆、坏账增加。此外,2008年我国医药产品还遭遇多起对华贸易救济案件,涉及巴西、乌克兰等多个新兴医药市场,其中,印度对我发起的青霉素工业盐反倾销调查案值2.5亿美元以上,是改革开放以来医保行业遭遇的涉案额度最高的贸易救济案件。
二、2009年我国医药外贸形势展望。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和世界经济的减速,我国医药外贸发展面临的环境愈发严峻,2009年有可能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最为困难的一年。
(一)我国医药外贸增长的总体势头有望在逆境中得到保持。
据国际权威机构预测,2009年全球医药经济增速将放缓约2个百分点。我国医药进出口总额有望继续保持一定增长。就产品而言,预计我国在传统大宗化学原料药上的优势将得以保持,特别是抗生素、维生素、解热镇痛药、氨基酸等产品将在世界范围内继续占有相当份额。原因有二:一是在部分大宗原料药生产方面,我国既有的气候、技术和成本优势明显,在国际市场上短时间内不会遭遇过多的强有力竞争对手;原因之二是大部分原料药产品作为下游食品、药品工业的基础原料,相较于一般日用消费品,其市场需求具有刚性特征。据此,原料药产品即使出现价格下行,保持现有出口水平似不存在过多悬念。此外,医用诊疗设备和西成药等高技术附加值产品出口似会保持一定增长,尤其是我国企业在保持现有中小型医疗器械比较优势的同时,正迅速凭借更多质优价廉的高附加值医疗设备产品和技术加大对国际高端市场开拓力度,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扩大。
(二)医药产品进口有望扩大,进出口趋向平衡。
随着我国医改新政直接带动内需的放大,大量关键医疗设备与技术以及质优价平的西成药、生化药等的进口量势必上升。此外,近年来,我国部分三甲医院进入设备更新时期,对国外高端医疗设备的需求将保持一定增长,预计全年进口增幅将达到两位数。此外,美元、欧元等货币贬值,国际能源以及大宗原材料价格回落,许多国外企业很可能通过低价方式向我输出更多的产品与技术,以尽快实现资金回笼,确保企业的基本运转。而国内企业有望借助这一机遇,努力扩大医药产品进口,用于产品和设备更新,提高生产效率和自主研发水平,为产业升级打造坚实的基础。
(三)我国医药外贸发展将面临诸多新的困难与障碍。
一方面,欧美国家会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将会对我继续施压,对中国制造产品的贸易战可能加剧;另一方面,更多的新兴经济体也可能为维护本国企业利益,对中国制造产品加以限制,贸易摩擦案件数量有可能上升。此外,2008年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给我国出口产品质量、特别是食品、药品质量造成的极为恶劣的国际影响,再加上近年来“毒饺子”、“肝素钠”等案件连续被曝光,形成较为恶劣的连锁效应,不少海外客户对中国产品的信誉心存疑虑,国外主要国家的药监部门针对我国产品的质量监管亦开始明显加强。随着2008年12月美国FDA在华办事处正式开始运作,预计我输美的食品、药品将会面临更加严厉的监管环境。
三、医药行业组织将采取积极措施帮助企业共同应对新的复杂形势。
面对愈加扑朔迷离的国际市场形势,我国医药行业组织将在今年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帮助企业共同应对可能出现的严峻局面,以确保医药进出口行业健康、稳定和持续的发展。主要做法有:一是紧跟行业发展走势,深入分析市场变化,并通过业内媒体、网站和会刊等渠道及时发布消息和通告,介绍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努力帮助企业应对贸易摩擦案件,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二是通过各种渠道与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有关部门保持沟通,积极参与行业决策,及时反映企业问题并帮助它们解决实际困难,争取在产业和外贸政策层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三是继续积极拓展国际市场空间,加强对外的交流与谈判,加强危机公关,努力营造比较好的国际市场氛围,利用自身的外联优势帮助企业加速产品在境外,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的注册认证的进程;四是继续通过组织举办专业展会、推介会和以联盟形式组织我国优质产品参加国外展会等方式帮助会员企业在不利的国际贸易条件下开拓市场,扩大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