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南合作在发展中国家的历史上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21世纪,在全球化浪潮的推进下,南南合作将获得新的活力与生机,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舞台的地位和作用将上升到新的阶段。
一、全球化条件下南南合作新特点与新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中国家不仅在区域性合作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且在其他范围内的南南合作也取得了重要的进步。目前,南南合作不仅形式更加多样化,而且采取的方式也更加灵活。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21世纪南南合作的重要推动力量,单一的政治或经济合作组织发展成为政经合一的区域联盟。
发展中国家经济一体化组织始于20世纪60年代。尽管这一时期它们的实质性进展不大,一般停留在低层发展阶段,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为后来发展中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拉丁美洲是发展中国家中开始区域经济一体化最早的地区,也是建立一体化组织最多、参与国最为普遍的地区,主要有拉美自由贸易协会 (1960年12月)、中美洲共同市场(1962年8月)、加勒比自由贸易协会(1968年)、安第斯条约组织(1969年)等。非洲主要有马格里布常设协商委员会(1964年)、中部非洲关税和经济联盟(1964年)、东非共同体(1967年)等地区一体化组织。在亚洲,主要有东南亚国家联盟(1967年)及土耳其、巴基斯坦和伊朗三国区域发展合作组织(1964年)、阿拉伯共同市场(1965年)等。70年代中后期起,随着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经济难题增多,南南合作逐渐失去活力,地区经济一体化进入徘徊阶段。除个别组织外,地区一体化组织不仅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东非共同体等部分地区一体化组织甚至一度销声匿迹。
进入90年代后,发展成了世界各国关注的首要问题,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形势下,发展中国家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难度增加,危机感增大,南南合作的意识增强。鉴于过去大范围的经济合作组织开展合作活动困难较多,容易流于形式,而小范围的经济合作操作相对简单,成员国之间的矛盾容易协调,发展中国家次区域和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再度活跃起来,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浪潮。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在广度、深度和多样性等方面均有较大发展。新的地区经济合作组织不断出现,原有地区经济合作组织不断推出新的合作领域。目前,地区一体化组织已遍布亚非拉各洲,并在南南合作中扮演十分积极的角色。
在亚洲,东南亚经济一体化进展较快。东盟自1967年成立以来,顺应形势发展,实施了一系列扩大策略,使得东盟从原来数国发展到涵盖除新独立的东帝汶和巴布亚新几内亚以外的所有东南亚国家的地区性组织。东盟除制订本区域自由贸易区加速降低关税的时间表外,倡议提出了“10+3”和“10+1”的贸易集团构想,加强了与东盟之外的中、日、韩关系,在促进区域联盟的同时,还促进了与东亚其他国家的合作关系。
近年来,阿拉伯世界可以说是内忧外患不断。巴以冲突、伊拉克战后重建、伊朗核问题、苏丹内战等使曾经创造人类灿烂文明、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阿拉伯世界面临着空前挑战。尽管如此,阿拉伯地区的经济一体化仍取得了一定成效。中东地区自80年代以来成立了多个次地区组织,1981年海湾6国成立了海湾合作委员会,1989年埃及、伊拉克、约旦和也门4国成立了阿拉伯合作委员会,同年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毛里塔尼亚、摩洛哥和突尼斯5国成立了马格里布阿拉伯联盟。与此同时,“阿拉伯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也取得一定进展。1996年6月第21次阿拉伯首脑会议决定,通过建立“阿拉伯自由贸易区”代替名存实亡的“阿拉伯共同市场”,重启阿拉伯贸易和经济一体化进程。这是迄今为止阿拉伯世界最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共有18个成员国和1.8亿人口,占阿拉伯国家GDP的90%、对外贸易总额的92%和内部贸易额的98%。该组织计划每年降低10%的关税,10年后最终实现区域内商品的完全自由流通。阿盟秘书长穆萨2004年12月31日宣布,阿拉伯自由贸易区从2005年1月1日开始生效。此外,中东国家还积极寻求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包括土耳其、伊朗在内的跨西亚和中亚地区的经济合作组织近年来比较活跃,并准备在实现关税同盟等问题上加强合作。
尽管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冲突不断,但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仍在重重困难中有所加强。1997年该联盟曾经建立“南亚贸易互惠协议”(SAPTA),2004年在伊斯兰堡首脑会议上决定成立“南亚自由贸易区”(SAFTA),并从2006年初开始逐步削减地区内部关税,到2016年完全减免。2005年11月在孟加拉的达卡举行的第13届首脑会议决定在打击恐怖、经济合作和扶贫三个问题上加强合作,《达卡宣言》还宣布在10年(2006到2015年)内消除南亚贫困现象。
在中亚,1996年4月26日,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首次会晤,“上海五国”会晤机制由此建立。2001年6月15日,“上海五国”元首在乌兹别克斯坦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立。2003年的9月23日,该组织总理批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后,贸易投资便利化进程便全面启动。2005年11月上海合作组织银行联合体(简称上合组织银联体)在莫斯科正式成立,以开发性金融合作为特征的区域合作取得新的进展。目前,成员国正在为在中亚建立自由贸易区而努力。继乌兹别克斯坦加入上海合作组织后,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伊朗也成了该组织观察员,上海合作组织在合作深度取得进展的同时,合作的区域范围也在不断伸展。
在拉美,一体化进程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产生与发展、70-80年代衰退与停滞、90年代的复苏与振兴三个阶段后,21世纪步入健康稳定的发展之途。拉美国家为了挖掘发展潜力、增强经济互补性、提高经济实力,不断将地区经济合作与一体化运动从低级向高级推进。1993年,成立于1973年的加勒比共同体和共同市场发展成为加勒比国家联盟,标志着加勒比地区一体化从经济合作迈入了政治经济全面一体化阶段。1997年安第斯一体化体系演升为安第斯集团。1995年,由巴西、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4个南美洲国家组成的南方共同市场,迅速成为拉美地区经济规模和市场规模最大的地区集团,还是仅次于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的世界第四大区域性经济集团。进入21世纪,拉美地区集团之间互动和互融的势头更猛。2004年12月8日,由“南共市”4国(巴西、阿根廷、乌拉圭和巴拉圭)和安共体5国(秘鲁、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厄瓜多尔)以及另外南美3个(智利、圭亚那和苏里南)总共南美12国正式成立 “南美洲国家共同体”,成为继欧盟之后世界上第二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地区集团。该集团准备仿效欧盟,实现统一货币、统一关税、共同议会,建立南美国家的经济与政治联盟。此外,作为拉美经济一体化的协调、指导机构,拉美一体化协会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非洲,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势头方兴未艾,目前已形成东南非共同市场、东非共同体、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中部非洲经济和货币共同体、马格里布联盟等重要的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这些组织在削减贸易关税、建立自由贸易区,推动成员国贸易增强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以总部设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的东南非共同市场为例,该组织是非洲地区成立最早的经济合作组织,目前有成员国20个。其发展目标是废除成员国之间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实现商品和劳务的自由流通;协调成员国关税政策,分阶段实现共同对外关税;在贸易、金融、交通运输、工农业、能源和法律等领域进行合作;建立货币联盟,发行共同货币。作为全非洲最有影响力的组织,非洲联盟取代非洲统一组织并推出“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后,非洲地区一体化和联合自强的愿望不断加强,在非洲地区一体化的进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地区经济一体化对发展中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利用成员国之间毗邻或相近的地理优势,制订统一规划,组成共同市场,实行统一关税,发展贸易往来,共同开发和利用资源,加强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的磋商,地区经济一体化不仅促进了地区外贸的增长,提高了地区各国间经济上的相互依存程度,扩大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规模,而且也加强了发展中国家政治上联合自强的自信心。发展中国家参与一个或几个南南合作组织的情况屡见不鲜。以非洲的毛里求斯为例,该国不仅加入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东南非国家共同市场,也是印度洋沿岸国家区域合作组织和印度洋委员会成员国。在21世纪,发展中国家的地区经济合作还会走上一个新的台阶,在南南合作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二)发展中大国在南南合作中的作用明显增强,扮演“领头羊”的角色。
发展中大国在南南合作中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逐步深入,发展中国家在南南合作中的作用更加凸显。一些发展中大国力量今非昔比,中国(经济)已经连续25年保持高速增长,经济规模居发展中国家第一。而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大国也取得了不错的经济发展成绩。中国、印度、南非、巴西等国在地区经济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占世界经济的份额越来越大。据统计,21世纪初,巴西和墨西哥分别占拉美中低收入国家GDP的1/2和1/3。中国占亚洲中低收入国家GDP的1/2。南非占黑非的1/3。2002年,中国、印度、印尼、巴西、墨西哥、阿根廷、伊朗、埃及、沙特、南非、尼日利亚11个国家占中低收入国家GDP60%以上。
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南非、巴西、尼日利亚、埃及等发展中大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早在几年前,南非就曾设想建立“发展中国家8国集团”,成为与西方集团相抗衡的发展中国家集团的核心。2003年6月,南非、印度、巴西三大国在巴西召开会议,组建发展中国家权力核心的意图明显,并希望中国和俄罗斯加入。发展中大国在推动地区政治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巴西在南共市、南非在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埃及在东南非共同市场都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5年三个跨发展中区域的会议引人瞩目,除2005年4月召开首届亚非峰会之外,2005年5月和6月还先后召开了南美-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和首届亚洲中东对话会议。发展中大国在推动发展中国家跨区域的南南合作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发展中大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总体实力不断增强,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已越来越频繁邀请发展中国家与其对话。继2003年法国邀请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参加与八国集团“南北领导人非正式对话会议”后,2005年英国又邀请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墨西哥五国领导人“八加五对话会”,双方就共同关心的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国际发展合作及国际贸易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与此同时,有发展中国家大国参加的二十国集团的影响力也在逐步上升。二十国集团既包含了七个主要发达国家,又包含了发展中国家新兴大国,代表性强,又没有联合国那样的庞大架构,目前正成为解决国际事务的重要机构。加拿大总理马丁认为,在改革联合国的同时,应立即在现有二十国集团的基础上,建立二十国领袖会议制,用这种新的机制应对国际社会出现的紧急危机。世界银行前总裁沃尔芬森也认为,国际社会有个“八国集团没有什么错,但是需要额外的工具,需要有个包括中国、印度、南非及穆斯林国家代表在内的二十国集团”。他呼吁包括中国在内的二十个主要经济体领袖应该遵循八国集团模式,成立咨商经济问题的正式架构,呼吁二十国集团扮演更重要的角色。2005年中国作为二十国集团主席国,没有在南北对话等问题上采取更大胆的行动,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对此感到失望。
(三)全球性发展中国家组织正越来越多地将南南合作的重心从政治合作转向经济合作,在南南合作中起着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全球性发展中国家组织在推动发展中国家民族独立和解放斗争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为推动南南合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70年代中后期以来,尤其是冷战结束后初期,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分化和发展中国家在南北问题上处于不利地位,全球性的第三世界组织如不结盟运动、77国集团等影响力也一度有所下降,南南合作也因此受到影响。但近年来,随着南南合作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全球性发展中组织正试图通过南南合作重新恢复活力。
不结盟运动扮演过重要政治集团的角色,并逐步增加南南经济合作的内容。不结盟运动成立于1961年9月,作为成立最早的全球性第三世界组织,不结盟运动的成立给了“第三世界”和“南方”一个组织形式,在维护第三世界国家民族解放和独立、消除种族隔离制度等方面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冷战期间美苏对立时争取世界和平、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斗争一支重要政治力量。冷战后,由于两极对立格局的消失,不少人尤其是西方的一些人认为不结盟运动已经过时。但事实上,不结盟运动作为南北矛盾的产物,其存在的依据并没有消失,这也是冷战后不结盟运动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重要理由。冷战后,不结盟运动队伍仍在继续扩大,南非、厄立特里亚、蒙古等先后加入不结盟运动,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吉尔吉斯坦、乌克兰等成为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为更好适应形势,不结盟运动在冷战结束后对其目标进行了调整,在继续争取建立公正、合理国际秩序的同时,经济和社会目标的重要性明显上升。有113个成员国的不结盟运动不仅仍是21世纪国际社会一支重要政治力量,在南南经济合作中的作用也会有所加强。
作为南南经济合作产物的77国集团在21世纪南南合作中作用将进一步提高。77国集团成立于1964年,宗旨是在多边经济、贸易和发展领域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协调与团结,维护发展中国家合法权益和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在有关贸易、财政、经济和社会发展和其他问题决议上,77国集团是联合国内一支重要的谈判力量,并以此组成一个集团参加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谈判。截止2005年底77国集团共有132个成员,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参加了77国集团,中国则以“77国集团加中国”的方式同该集团合作。在2000年召开的首次南方首脑会议上,77国集团发表的《南方首脑会议宣言》和《哈瓦那行动纲领》明确提出了21世纪初南南合作的几个具体目标,包括扩大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和投资,加强南南货币和财政领域合作,促进南南社会发展(包括加强能力建设和人力资源)领域的合作,加强南南多边合作磋商和安排 等。2003年9月25日在纽约举行的77国集团成员国外交部长第27届年会通过的部长宣言,再次强调南南合作日益重要且具有现实意义。2003年12月,在77国集团倡议下,南南合作高级别会议在摩洛哥马拉喀什举行。会议通过的《马拉喀什宣言》指出,全球化正在促使世界经济发生剧变,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因此,进一步加强南南合作,应该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今后的工作重点,会议决定加强发展中国家间贸易、投资、食品和农业等领域的合作。2005年77国集团又如期在多哈召开了南方首脑第二届峰会,表明了发展中国家推动南南合作的强烈愿望和决心。
近年来,77国集团与不结盟运动在强化发展中国家间的定期协商,推动彼此间的人员交流和培训、促进和鼓励发展中国家的相互投资、共同分享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和信息、协调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贸事务中的立场等方面扮演了积极的角色,成为发展中国家涉及面最广泛的协商和政策协调机制。正如2001年在哈瓦那举行的首次南方首脑会议所指出的那样,77国集团和不结盟运动多年来采取的立场,是发展中国家的全面思想体系和行动框架。预计这两个组织在21世纪南南合作中仍将起到十分重要的指导性及方向性等方面的作用。
(四)联合国成为南南合作重要推动力量。
联合国多边系统是倡议和实施南南合作的重要力量,也是促进发展中国家全面合作特殊有效的模式和渠道,具有巨大的潜力。联合国成立后不久,就将南南合作纳入其计划之中。不过,直到70年代,联合国在促进南南合作中的作用才比较明显。90年代后,联合国通过的关于南南经济和技术合作的决议就有:1991年12月19日通过的《关于发展中国家间技术合作》的第46/159号决议、1994年12月19日通过的《关于联合国南南合作会议》的第49/96号决议、1995年12月20日通过的《关于发展中国家间经济和技术合作及联合国南南合作会议》的第50/119号决议、1999年12月通过的《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和技术合作》的第54/226号决议等。1995年6月,联合国确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与技术合作的9项新方针(New Directions for TCDC),主张发展中国家加强贸易、投资、债务、宏观经济协调、援助管理、减贫、环境等领域的南南合作,有力地推动了南南合作的发展。
2003年12月联合国大会决议决定将发展中国家间技术合作高级别委员会改称为南南合作高级别委员会。2004年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和技术合作》决议,正式决定将每年的12月19日确定为联合国南南合作日。2004年12月20日,安南秘书长在首个“联合国南南合作日”(12月19日)致词,呼吁发展中国家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安南指出,当前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合作从深度和广度都有了很大发展,发展中国家的对外出口40%都是内部流动,一些发展中大国的经济水平已经或者即将超过某些发达国家,不少贫穷国家都在南南合作中受益。不过,他还指出,南南合作在广度和深度上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需要进一步推广。过去,发展中国家作出了政治团结的承诺,而现在要采取更多的实质性合作措施,推动贫穷国家的共同发展。发展中国家人口占全球人口的大多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没有发展中国家的参与是不能实现的,而南南合作的重要作用怎么强调也不过分,他希望所有发展中国家携手抗击贫穷、饥饿、疾病和环境恶化等挑战,共同致力于推动千年发展目标的如期实现。
除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和联合国大会经常通过支持南南合作的决议和行动计划后,联合国贸发会议和开发署对南南合作承担了特殊责任。贸发会议自成立以来,在促进南南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贸发会议在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援助,帮助它们融入世界经济和多边贸易体系方面有着较强的优势,被誉为“发展中国家智囊”和“南方思想库”。近十年来,贸发会议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制订经济发展战略和贸易、投资、金融政策,加强它们参与多边经济贸易事务的能力方面,仍然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贸发会议一年一度发表的《贸易和发展报告》、《世界投资报告》和《最不发达国家报告》在全世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和声誉,不但是国际上被广征博引的权威资料,也是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制订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以下简称开发署)是全球最大的多边发展援助机构,同时也是联合国系统促进发展活动的中心协调组织。联合国开发署有专门负责发展中国家技术合作的机构(Special Unit for Technical Cooperation among Developing Countries,简称SU/TCDC),在推动南南合作中的作用也十分明显。联合国开发署不仅在计划中有给予发展中国家技术合作的独立资金,还在联合国大会的要求下建立了南南促进信托基金。
此外,联合国还资助发展中国家召开了不少会议。以亚非合作论坛为例,第一次论坛会议主要讨论开展南南合作的可能性和途径,如何把东亚和东南亚在经济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应用于非洲等问题。第二次论坛会议主要讨论两大洲在农业、粮食保障贸易、投资和私人企业等方面的合作问题。第三次论坛讨论了加强亚非国家主要在农业和私人领域的发展合作 。联合国还促使独联体国家和拉美确定了综合交流计划,使前者能分享后者在结构调整、私有化、援助管理和合作方面的经验。
(五)南南合作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1、以专题为主的南南或泛南南合作势头会继续加强。与其他方式相比,以专题为主的南南或泛南南合作相对简便,不仅发展中国家可以加入,发达国家也可以加入,但结合的主体是发展中国家,主要维护的也是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目前,发展中国家在人权、环境、限制小武器销售等问题上往往采取此类合作措施。在联合国、世贸组织和其他国家场合,发展中国家往往就某个关注的问题相互磋商,同时争取有相同利益的发达国家参加,以更好地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2、发展中国家组合的方式更加灵活。与以往发展中国家追求“大统一”和“一个声音说话”不同,目前发展中国家更多地以“小统一”和“多种声音”说话的方式进行不同形式的组合,以更多的联合方式维护发展中国家整体或不同发展中国家利益集团的利益,并影响未来南北关系的走向。例如在世贸坎昆谈判中,发展中国家就组成了不同利益集团:由巴西、印度、中国等组成的21国集团;由最不发达国家组织、非洲联盟和非(洲)加(勒比)太(平洋)组织组成的贫困国家集团;其它各种形式组成的发展中国家集团,如由非洲4 国组成的“棉花集团”、由多米尼加、洪都拉斯等组成的33国联盟等。
3、南北合作组织或南北对话会议成为南南合作重要场所。例如在8国集团首脑会议与非洲国家的对话会议、世贸组织谈判前夕,发展中国家在会议召开前往往首先协调立场,以争取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条件。在区域性组织中,如APEC、NAFTA和环地中海国家组织,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发展中国家往往首先在一些问题上进行协调,以维护自身的利益。
4、跨区域南南合作成为南南合作最新形态。2005年三个跨发展中区域的会议引人瞩目,除2005年4月召开首届亚非峰会外,2005年5月和6月还先后召开了南美-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和首届亚洲中东对话会议。目前,非洲与拉美峰会也在酝酿中。2005年4月召开的亚非会议作出了定期会晤的安排,会议决定每4年召开一次亚非首脑会议,每二年召开一次部长级会议,并在举行首脑会议时同时召开商业峰会。跨区域南南合作与交流为发展中国家间的合作搭建了一个新的桥梁,目前世界各大洲之间的合作日益紧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也迅速加强,但发展中区域之间长期以来,一直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跨发展中区域会议的召开和机制的建立弥补了这种缺失,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非盟委员会”主席科纳雷在评论亚非首脑峰会时指出,“建立新型亚非战略伙伴关系对非洲大陆正在实施的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新型亚非战略伙伴关系以吸引亚洲资金和技术,开发广袤的非洲市场为基础,是互惠互利的合作行为。”跨发展中区域会议的召开,标志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区域性南南合作方兴未艾,并取得一定成效的情况下,可以预计,加强跨区域性南南合作将成为未来南南合作的一个重要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