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尊敬的领导、各位朋友:上午好!
很高兴有机会向大家汇报我商会的工作。
我想从商会的背景、组织机构、工作内容以及相关案例和建议这几个方面做简要介绍。
首先,中非民间商会是联合国的南南合作项目,成立于2005年3月,是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和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共同发起,经政府相关部门批准,依法成立的一个非营利性民间商会组织,主管单位是中央统战部。
商会主要以民营企业为参与主体和服务对象,旨在通过积极引导和帮助中国的民营企业和非洲国家开展经贸交流与合作,通过国际国内合作网络的加强创造一个中非经济技术合作的有利环境,寻求实现中国与非洲国家间经济尤其是投资纽带的加强。商会的宗旨是“文化先行、义利兼顾、合作共赢”。
商会的常设机构是秘书处,现有综合部、项目部、培训部、联络部四大部门。为了提高我们的服务质量,商会还成立了以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为主席的顾问委员会,吸收了来自国内、国际各领域的专家。
商会成立以来,为了积极引导和推动中国企业对非开展经贸交流与合作,我们认真研究和总结了以往有关部门开展对非工作的经验和教训,确定了商会的发展战略。根据民营企业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商会确立了“以项目推动”为主的中心工作策略,其他各项工作围绕这一策略有序展开,并筛选出一批具体项目开展合作,让非洲人民和中国民营企业家直接感受到合作的现实和实在的利益,激发出双方的合作热情和积极性。这种“以项目推动”为主的工作策略,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推动中非企业合作方面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我们建立了商会的信息服务平台,为企业对非开展合作提供及时高效的信息及咨询服务。一方面,我们通过各种渠道积极收集非洲各国政策、经贸需求、民风民俗等多种信息,及时通过网站向企业家介绍非洲的风土人情、经济发展状况、投资环境和有潜力的投资领域等。配合网站我们还初步完善了商会理事库、项目库、政策库三大数据库,力求为企业家提供全面、快速、便捷的信息化、网络化服务。另一方面,为了突出咨询服务能力,加强专业化管理,提供高效优质的咨询服务,商会还参与成立了“中非时代(北京)信息咨询中心”、“中非兄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咨询服务公司,通过商业化、市场化运作,提高了商会为企业家提供投资信息服务的水平。
第二,通过建立广泛的国内、国际网络,扩大商会的服务,为企业对非合作搭桥铺路。
在引导和帮助企业对非合作中,我们充分借鉴了国际上商会组织的先进经验,通过积极建立广泛的合作伙伴网络为企业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目前河北、湖北、香港、澳门已分别成立了非洲商会,在国内其他省市我们还建立了重点联络人,为企业提供服务。国际方面,我们与我国驻外各使馆和经参处、40多个非洲国家的驻华使领馆和政府相关部门保持着长期的工作联系,与联合国各有关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南南合作特设局、联合国贸发会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投资促进机构协会、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非洲部)、世界卫生组织、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以及海外华人华侨团体、工商社团(如全非洲统一促进会)、国际NGO组织等建立了有效的合作机制。
在条件相对成熟的非洲国家如肯尼亚、坦桑尼亚、尼日利亚、南非、莫桑比克、马达加斯加、博茨瓦纳、津巴布韦、安哥拉、喀麦隆、加纳等国分别建立了相应的重点联络机构,确立了重点联络人。
这些都扩展了商会的服务范围和服务能力,不但提高了国内企业家投资非洲的积极性,而且也增进了海外对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了解,通过商会这一桥梁充分沟通了海内外的企业家,使得一些有发展潜力的合作项目通过商会提供的服务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具体合作项目,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第三,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服务,帮助企业科学理性地认识非洲。
为了积极引导和帮助企业科学和理性地开展对非合作,帮助企业了解非洲的投资环境、法律法规、投资机会,商会充分利用了合作伙伴网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让更多的企业分享投资非洲成功人士的经验。通过培训班、研讨会、座谈会、论坛,组织企业家到非洲进行实地考察,并在非洲参加投资论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企业从不同的角度加强对非洲的了解和认识。同时配合培训建立了行业咨询专家网络,在为会员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也为走进非洲的企业提供咨询和决策指导。
此外,商会还与国内、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对中非民间合作的专项课题开展研究,提供更高层次的研究报告,分析目前企业对非合作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非洲各国的投资环境评价等,为商会提高服务水平,更好地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等提供理论支撑。
第四,为民营企业搭建了一个初见成效的金融服务平台。
商会成立以来,一直围绕以项目推动为主的工作方针全方位开展工作,以务实的工作促进中非双方企业的具体合作。但是,国内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许多好的项目往往因为融资方面的限制不能得到落实,融资渠道狭窄,国内缺乏相应的融资平台成为企业谋求自身发展的瓶颈所在。
针对企业“走出去”对非开展项目合作融资难的现状,商会与国家开发银行、中非发展基金、中国进出口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南非标准银行等金融机构建立了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民营企业搭建了一个初见成效的金融服务平台,促成了多个项目的成功融资。通过这种长期稳定的“金融合作关系”的建立,充分发挥了各自在项目投资、企业资源、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提升了商会金融服务平台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第五、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推动了中非企业的合作交流
一方面,通过将非洲朋友们“引进来”,让他们从直观上认识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中国民营企业的经济技术实力;另一方面,积极引导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让企业深入了解非洲的投资环境和发展潜力,创造投资机会。
到目前为止,商会接待了来自非洲加纳、肯尼亚、坦桑尼亚、塞内加尔、多哥、津巴布韦、纳米比亚、安哥拉、卢旺达、尼日利亚、乍得、莫桑比克、刚果(金)、埃塞俄比亚、中非、马达加斯加等国近30个非洲企业代表团,并组织他们与国内的企业家进行了对口交流;
为了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也为了规范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行为,了解非洲当地的实际情况,减小投资风险,商会先后组织了16次投资考察团,访问的非洲国家达二十多个,其中由部级领导率领的企业家代表团就达4个。其中在联合国南南合作框架下,借助联合国这一平台商会相继成功参与、合作举办了 “2008世界投资论坛”、“中非商务论坛--2008”等有国际影响力的活动,推动了项目合作。
总之,通过围绕上述几方面开展的工作,我们在推动中国企业在非洲开展项目合作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我想举些实例供大家参考:
1:2006年8月,商会组织部级领导带队的企业家高访团访问了非洲四国,此次出访在各国都举办了高层次的企业家合作论坛,考察了农业、基础设施、加工制造业、资源、食品等行业。在商会的后续跟踪服务下,已成功地促成了国内民营企业在坦桑尼亚纺织制造、资源开发、鲜啤酒制造,马达加斯加水泥厂、莫桑比克农业等方面的投资合作项目。
因为今天是食品行业的交流会,所以我想列举一个我会会员企业在坦桑尼亚的鲜啤酒项目,该项目是当时高访团中的一名企业家在商会的协助下对当地市场深入分析后确定的投资意向。该项目引进国内青岛啤酒的生产技术和相关设备在坦桑尼亚生产当地人喜爱的鲜啤酒。该项目历时一年多,经商会多次反复协调,当地政府在企业用地、手续审批、食品卫生准入等方面给予了一定的优惠,目前该项目已投产,市场前景看好。
2:2006年12月,商会与南南(北京)生物技术中心--今天的会议承办单位共同组织了乳制品行业的企业考察团,对非洲四国进行了考察。我会派代表随团出访并充分利用商会的合作网络,安排了与非洲相关政府部门、企业、研究院校的洽谈,并就乳制品方面的合作与非洲方面达成意向,目前南南(北京)生物技术中心正在与非洲两个国家的相关机构联合就有关乳制品的研究项目开展合作。
3:今年5月我会与联合国共同在坦桑尼亚举办了“中非商务论坛--2008”并考察了坦桑尼亚、乌干达等国。其中,在坦桑尼亚的木薯加工项目已有企业开始着手与对方进行深入探讨,关于乌干达农业加工项目,也已经有企业今年九月再次赴乌干达考察。
还有一些企业在非洲投资的矿泉水、软饮料、果汁加工等项目也都是比较成功的。这些都是在充分考察当地市场后,成功利用了当地的资源进行加工的项目。
最后我想对希望到非洲开展项目的企业提一些建议:
首先,对非开展项目合作要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
由于非洲与中国语言、文化背景有着巨大的差异,非洲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法律、市场环境与我国大不一样。如果人在非洲,思维习惯、思维定势仍然停留在国内,其结果必然事与愿违,甚至大相径庭。
其次,要认真考察,对其中的风险有客观的认识。
目前大多数非洲国家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市场环境极不完善,中国企业走进非洲会遇到种种麻烦,甚至遭遇风险,所以到非洲投资,既要认真分析项目实施中的各种风险,把握好风险与利润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又要在考察市场和搜集信息过程中,做到全面、系统,吃透市场,切忌心情浮躁、急功近利、仅凭市场现象和市场价格就做出判断和决策。非洲很多市场是有价无市,既要考察、调研市场要素,又应了解、掌握市场潜规则,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第三,要遵守当地的法律。
走进非洲要增强法律意识,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在非洲做生意,无论是与华人企业还是当地企业,千万不要掺杂太多的感情因素,以为某某很有社会地位,很讲义气,就完全可以依托于他。如果合作,一定要按照法律规定,严格遵守合同条款,必须通过大使馆聘请当地的律师为企业把关,以免埋下隐患。
祝愿大家合作成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