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3年12月15日,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研究所发布《中国与国际发展报告2023-2024》。报告共五个部分26章,详细分析了当前国际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各方的政策动向与实践特征,并对全球发展倡议的八大议题展开重点分析。为便于读者了解报告内容,我们摘录系列核心观点,分次发布。
中非合作论坛新一届峰会即将召开之际,特摘录非洲地区国际发展合作和中非合作有关内容,供读者参阅。
非洲是接受中国援助最多的地区。2021年《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白皮书显示,2013-2018年,中国对非援助占比44.65%。一直以来,中国对非发展合作始终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坚持相互尊重,促进共同发展。新冠疫情暴发后,中国一方面加大了向非洲国家提供新冠疫苗和抗疫相关物资的援助,助力非洲抗击疫情。另一方面继续通过提供无偿援助、无息贷款和优惠贷款,支持非洲农业、卫生、教育、基础设施、社会公共设施等各领域的发展,帮助其减轻疫情带来的冲击,尽快恢复经济社会发展。
提升粮食安全。中国积极与非洲进行农业合作,开展农业培训,援建农业设施并提供相关物资和技术支持,通过发展农业提高非洲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农业示范中心是中国对非农业援助的重要模式,中国在非洲已经援建了24个农业示范中心,助力非洲国家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中国积极支持非洲国家农业加工能力的提升,如中国政府援建的赞比亚玉米粉加工厂项目,对赞比亚实现粮食安全、增进民生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推动卫生发展。医疗卫生是中非发展合作的传统重点领域,中国对非洲的医疗援助对改善非洲人民的健康安全、促进非洲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国积极助力非洲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项目是中国援建的非洲疾控中心总部,为促进非洲地区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针对非洲国家面临的重大疾病威胁,中国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技术支持解决方案,例如在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实施的“中国抗疟方案”取得了显著成效。派遣医疗队是中国对非医疗卫生援助的重要方式之一,疫情期间,中国坚持派遣援非医疗队,为非洲国家抗疫提供了积极支持。
促进教育进步。增强非洲教育事业发展是促进非洲实现自主发展和持久和平发展的长远之策,对其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致力于帮助非洲国家改善教育基础设施,为非洲国家援建多所学校,如中国在博茨瓦纳援建了四所小学,有效缓解了当地小学入学难的问题。中国积极推动非洲职业教育发展,已在14个非洲国家设立了16所“鲁班工坊”,为非洲国家培养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人才,促进其将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口红利。中国还通过技术援助,围绕教材体系建设、教育人员培训、文化交流等方面展开教育合作,助力非洲国家加强教育能力建设。
改善基础设施。为促进非洲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积极帮助非洲国家援建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设施,帮助其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推进现代化进程。交通基础设施一直以来是中国重点援助领域之一,在非洲援建的公路、铁路、机场、桥梁、港口等设施有力促进了非洲国家的互联互通。近年来,中国积极帮助非洲援建了多个清洁能源项目,弥补其电力供应缺口,助力当地低碳绿色发展。如中国援建中非的萨卡伊光伏电站能够满足首都班吉约30%的用电需求,极大缓解了班吉的用电难问题。中国关注非洲的民生建设,援建了一批打井供水项目,缓解了当地喝水难的问题。根据非洲发展需求,中国还努力帮助其提升文体设施条件和办公硬件设施条件,例如援塞内加尔四座体育场维修改造项目将极大助力塞举办青奥会,这也是非洲大陆第一次举办世界性体育盛会。
助力应对人道主义挑战。新冠疫情暴发后,中国及时向非洲提供了紧急抗疫援助。疫情初期,中方向非洲提供数百批紧急抗疫物资,包括检测试剂、医用口罩、医用防护服、额温枪、医用隔离眼罩等,并向15个国家派出抗疫医疗专家组,指导协助当地抗疫工作。新冠疫苗研发后,中国迅速向非洲提供疫苗援助,累计提供2.4亿剂疫苗,中国疫苗是许多非洲国家获得的首批疫苗,为支持非洲抗疫努力做出了积极而重要的贡献。与此同时,中国也持续向遭受自然灾害和人道主义灾难的非洲国家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积极帮助受灾国家应对灾害和灾后重建。
——摘自《中国与国际发展报告:透视与展望2023-2024》第九章“非洲地区国际发展合作”(撰稿人:毛小菁,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西亚与非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阮思诺,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西亚与非洲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来源:中国与国际发展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