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3年12月15日,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研究所发布《中国与国际发展报告2023-2024》。报告共五个部分26章,详细分析了当前国际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各方的政策动向与实践特征,并对全球发展倡议的八大议题展开重点分析。为便于读者了解报告内容,我们摘录系列核心观点,分次发布。
在新冠疫情、地缘冲突、粮食和能源危机、美联储连续加息等多重因素影响下,近年中低收入国家出现普遍的流动性困难,偿还外债压力增大。若干国家宣布暂停偿还外债,主权债务违约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常态化和持续性多发状态。在此背景下,各方呼吁创新债务处理方法、破解债务处理僵局。债转发展(Debt-for-Development Swap)作为债务处理模式之一得到广泛关注。
债转发展的核心逻辑是:财政资源和外汇储备是有限的,债务国需要在不同用途之间进行取舍。在偿还债务和流动性紧缩压力下,债务国政府为避免信用破产、降低再融资能力,会倾向将有限的财政资源用于还本付息,而非投入经济效益不明显、成本回收率低的公共事业,例如社会福利、教育、卫生、环境保护等。债转发展一方面为债务国提供优惠性债务减记,另一方面允许债务国以将本国货币存入本国发展账户的方式偿还债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债务国外汇储备压力,对冲主要经济体加息带来的债务成本和利息支出飙升,引导债务人将资金投向长期发展效益显著的商业和民生领域,避免其做出竭泽而渔的短视行为。
2000年至今,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两倍,但公共债务水平激增五倍,从17万亿美元增长至破纪录的92万亿美元。公共债务占发展中国家GDP比重从2010年的35%上升到2021年的60%,外部公共债务占GDP比重从2010年的19%增长到2021年的29%。发展中国家利息支出在全部公共总支出中占比是发达国家的2-3倍。在债务到期和增长低迷的双重压力下,还本付息支出在公共支出中所占份额越来越高,债务国在还本付息和公共开支之间面临取舍。同时,发展中国家债权人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与20世纪末相比呈现很高的异质性,提高了债务协同处理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开辟低政治化、低敏感度、高共识度的空间,创新债务处理工具,使合作不至于陷入进退两难的僵局,为债务磋商和合作营造友好的环境。债转发展虽然“具体而微”,但具备凝聚各方共识、破局债务处理困境的潜力。
考虑到市场交易条件差异,中国债转发展应优先在双边政府渠道下进行,选择对中国援助债务和官方出口信贷债务较多的国家,评估对方合作意愿,论证其投入本币支持国内发展的能力,再由双方共同探讨符合债务国发展优先事项和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理念的具体合作领域。宜先试点以债转发展替代传统直接免债,再探索财政资金参与金融机构折价购买债权、处理政策性银行贷款,并逐步拓宽各类债务转发展的空间。2023年10月,中国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与埃及国际合作部签署了债转发展谅解备忘录,中国成为又一个开展债转发展的双边债权人,这也是中国首次开展此类合作。当前具体合作模式和支持项目仍在探讨中。
——摘自《中国与国际发展报告:透视与展望2023-2024》第三章“债转发展的历史演进、国际实践和中国方案”(撰稿人:孙天舒,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来源:中国与国际发展